周天瑋/新冠肺炎是壓垮全球化的稻草?
●周天瑋/專欄作家,美國金融與國際投資律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博士,曾擔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復旦大學法學院訪問教授,著作有《法治理想國: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在中西哲學與東西方比較課題別有心得。
全球化最近令人不僅非常「感冒」,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在3個月的時間內,藉着人類過去所構建成功的各種傳播和運輸系統,帶出來一場全球浩劫。
世界衛生組織在3月11日正式宣佈疫情大流行,美國緊接着進入全國緊急狀態。根據統計,目前共有大約137個國家和地區約16萬多個確診病例,全球約有6500多人喪生,歐洲現已成爲大流行的中心。而有鑑於統計方法上的限制,這些數字可能均屬大幅度低估了。
新冠肺炎將終結全球化?
在生命遭受威脅的此刻,人們忍不住要問,這場瘟疫是不是壓垮全球化這隻大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人類的問題,始終是人類自作自受的結果。話說1萬2000年前,人類開始農耕和畜牧,逐漸結束了採集和狩獵。人類當時認爲自己的選擇是正確而進步的,但是沒有預料到的是同時也給自己套上了文明的枷鎖。
凡文明,正向和反向的力量必然同時並存,相互作用,形成制約。野蠻的戰爭,規模的慘烈,正是文明發展的產物;大面積的傳染病,可以隨着社區交流的不斷擴大而迅速蔓延,也是力證。
隨着文化、技術和武器的發展,人類所打造的社會,從原始部落、封建王國、戰鬥軍國、郡縣朝代、民族國家、多族帝國到國際組織和同盟體,一個個跨境、兼併、整合愈加可觀,然而所創建的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還是一個個前仆後繼、流變更替,且中外皆然,並未形成政治學者福山所謂「歷史的終結點」。
老子哲學在2500年前指出,「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他作爲一個博學的跨時代見證者和思想家看到了,凡人爲,如不合乎自然規律,便不能長久。全球化既然也屬於勉強創造,自不例外。
本階段的全球化,唱不出貝多芬的〈快樂頌〉,除了瘟疫、人類學、歷史和哲學上的原因之外,還有若干元素值得觀察。
▲律師指出,全球化的領先受益國,有責任推動本國的市場開放和法治化進程。(圖/路透社)
民族主義未因全球化式微 反倒加促矛盾
首先,要認識到世界精英對全球化的誤判,是一個鐵的事實,不容忽視。哲學家杜維明1年前告訴我他的見證,他指出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最初的看法是樂觀的,認爲全球化之後,富者愈富,但貧者不一定愈貧。沒有料到,經過40年的考驗,發現貧富不均更嚴重了,導致反全球化大興,而區域化、國家化和地方化再度流行。
當初還普遍存在着這樣的誤解,以爲隨着全球化的發展,民族主義將會式微,另外加上科學技術的手段和信息的傳播,矛盾與衝突會降低。但是結果有目共睹,矛盾因全球化而惡化。
精英對全球化過於樂觀,因此而制定的若干政策方針,顯然墜入非公平、非正義、意識形態相互頑抗的誤區。其歷史教訓便是:自今而後不要不加思索便跟隨精英起舞。
推動市場開放、法治化 全球化受益國有責
另一個軸向的問題,存在於全球化的領先受益國(例如中國)如何清楚地認識到,有責任去不斷推動本國的市場開放和法治化進程,並對於已開發國家(例如美國)的全球化受害部門課題,保持適當的關注和處理,以力求避免已開發國家在內政上爆發嚴重反彈(例如民粹和反中),再傷動全球筋骨。
關於此,即使是富於洞見和全球實務經驗的政治經濟學者史提格里茨,當年都看不全面,其後果便是進行中的中美貿易戰。
一切的一切要爲全球化面臨的全方位鉅變,預爲章法、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
熱門點閱》
► 林忠正/避免經濟大蕭條 美國推出需求擴張政策 防「L型」復甦
► 謝金河/韓元新幣跌不少 臺幣相對強勢 預告臺灣經濟好兆頭
► 沒有對的生涯規劃 就沒有好的理財規劃 投資達人李柏鋒給社會新鮮人的三點建議
► 林建甫/川普威脅奏效?鮑爾王牌盡出還可能壞了大局/span>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中國時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