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禕買車、車企們送車,我從中看到了最潮的營銷方式
身價早已過百億的360集團董事長周鴻禕,最近陷入了糾結。
日前,周鴻禕發佈視頻稱,爲了體驗新一代車的感覺,計劃賣掉陪伴自己九年的座駕邁巴赫(參數丨圖片)600,選擇一款國產的新能源智能網聯車,視頻最後還向網友徵求購車意見,甚至還表示友商如果體驗試駕車都會“來者不拒”。
隨着這一條視頻上了熱搜,戲劇性的是吸引了不少汽車廠商的關注。
在這條視頻下方,筆者注意到仰望汽車、阿維塔、極氪、昊鉑、東風納米、睿藍、啓辰、深藍等多家車企的官方號或者品牌老總推薦。當其他品牌還在安排的過程中,小鵬和極氪兩位“行動派”,早就已經將小鵬X9和極氪009開到360總部的樓下。
周鴻禕直言現在太多車企推薦產品了,挑車已經挑花了眼,這條賣車視頻已經讓自己“難以入眠”。爲此,周鴻禕提出了幾個選車標準,一是後座夠舒服、空間大;二是要被動安全和主動安全配置要到位;三是智能座艙,最好更接近“人工智能助手”;四是後座的私密性,需要在前排和後排中間設置一個隔板,最後一點則必須是國產品牌。
老實說,這些要求並沒有太讓小通感到意外。對於大老闆而言,時間就是金錢,即便自己會開車,寧願將開車的重任交給專職司機,自己在行駛過程中辦公,或者直接休息,更何況周鴻禕本身沒有駕照。
按照周鴻禕的選車標準,小通猜測可能像極氪009這樣的高端純電動MPV才能夠入他的法眼。現在仔細想想,周鴻禕將陪伴自己九年的邁巴赫600賣掉,可能也是迫不得已。
周鴻禕爲何忍痛割愛?
周鴻禕不只是360集團的董事長,更重要的他還是哪吒汽車的第二大股東。
按道理來說,股東應該入手自己投資的產品,其目的就是爲了證明自己的投資眼光沒有問題,而且還能利用自己的直接行動支持品牌發展,品牌發展好了,自己的收益自然會更大。
只不過從周鴻禕的選車標準來看,即便是哪吒汽車目前的旗艦產品,也無法滿足他的用車要求。
還記得周鴻禕與哪吒CEO張勇的最近一次工廠直播中,周鴻禕很直接了當地向CEO說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車名彆扭”“營銷自嗨”。暫且不說直播當中提出批評是否會對品牌形象造型影響,周鴻禕作爲股東之一,確實有資格提出批評,但就像周鴻禕本人所說的,一方面他不是司機,另一方面他接觸的都是邁巴赫600等經典豪華車型,無論是從駕駛者還是乘坐者,周鴻禕不一定能向哪吒汽車這樣的新能源品牌提出準確、中肯的建議。
根據官方公佈的最新數據,哪吒汽車在3月份全系終端交付8317輛,環比上漲37%。平心而論,這個成績已經在新勢力陣營中排在比較靠後的位置,同樣與哪吒汽車走性價比和技術路線的零跑汽車,在3月份售出了14567輛。
所以,賣掉陪伴九年的邁巴赫600,轉頭國產新能源品牌,對周鴻禕而言確實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現在哪吒汽車正處於發展的十字路口,周鴻禕必須起到帶頭作用,唯有真正體驗過出色的國產新能源車,才能爲品牌的發展提出更爲中肯的建議。
當然,相比周鴻禕的糾結,更有意思的是各家車企那種“選我”的積極態度。
廠商快速響應的背後,其實是無奈
按照周鴻禕發佈的信息,360集團總部已經有東風猛士917、小鵬X9、極氪009、理想MEGA、星途星紀元ES、星途星紀元ET等產品到場。既然小鵬已經開了頭,後續可能還會有其他車企陸續安排,周鴻禕甚至還考慮在公司門口搞個小型車展。
以周鴻禕的經濟實力,可以說想要任何一款國產新能源車,都應該能搞到手。這次的“試車”風波也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周鴻禕在一個活動上見到雷軍,詢問後者是否能送一臺小米SU7給他體驗一下,沒想到雷軍拒絕了。
我們不妨拋開現象看本質,爲什麼周鴻禕的購車需求能夠一呼百應?
車企最重要的任務是賣車,本質上就是銷售。一個好的銷售人員,對身邊的每一個機會都十分敏感,不會放棄認可一個潛在客戶。可以預見的是,無論哪家車企“中標”,都將迎來“潑天的流量收益”。
想象一下,當競爭對手的股東選擇了自己的產品,讓他來當品牌的“產品代言人”,本就自帶話題度。小通甚至認爲,即便廠家直接送給周鴻禕一輛車,只要把廣告做足了,這筆買賣也是不虧的。
但仔細想想,爲何就連主推小型純電動車的東風納米,主打性價比的睿藍汽車,在明知道旗下產品在難以滿足周鴻禕用車需求的情況下,也要選擇在此時此刻“刷存在感”呢?
還不是因爲純電動車市場競爭太激烈了。
根據乘聯會公佈的數據,3月份新能源乘用車的批發量高達81萬輛,同比增長31.1%,環比增長81.3%,零售量達到70.9萬輛,同比增長29.5%,環比增長82.5%。這也是繼去年11月和12月之後,3月國內車市的新能源滲透率再次突破40%大關,達到41.6%。
新能源車逐漸成爲更多消費者的首選,但並不是所有品牌都能獲得這一時代紅利。
比亞迪是新能源領域的領頭羊,其他排在前列的國產品牌,基本都是擁有多個子品牌的集團,比如吉利、長安、奇瑞、廣汽、長城等等,以及比較知名的新勢力品牌,比如鴻蒙智行、理想、零跑等等。
粗略計算,國內共有80個國產品牌涉及新能源領域,但月銷量超過萬輛的品牌只有23個,上述提到的東風納米和睿藍汽車,在3月份不過僅售出1955輛和624輛。本就在線下沒有太多成績的兩個品牌,唯有通過蹭熱度的方式來擴大品牌的知名度。
但即便如此,馬太效應在車市只會更加明顯,資源只會逐漸往頭部企業集中,那些還沒有處於淘汰邊緣線的車企,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樂觀,他們亟需一個機會拉高自己的市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