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臺灣疲勞駕駛肇事率僅0.4%?
▲疲勞駕駛容易導致操作錯誤而釀成意外。(圖/路透社)
文/鍾文榮
駕駛疲勞所引發的交通事故時有耳聞,往往造成重大危害與耗費社會成本。然在警政署的交通事故統計上,A1肇事因「疲勞(患病)駕駛失控」,卻從2003年佔整體事故的0.86%大幅降至2016年的0.4%而已,怎麼可能如此的低?
根據警政署的資料庫統計顯示,整體的A1類交通事故(造成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之交通事故 )數,從2003年的2,572件降到2016年的1,555件,而疲勞駕駛2017年只登錄6件(人死不會說話)。但是,疲勞駕駛有可能是交通事件的直接原因,以及其它肇事原因的直(間)接原因。因爲駕駛人「行爲肇事」的佔比歷年均高達95%以上,這代表官方資料庫有極大的可能低估了疲勞駕駛的肇事事件次數。
疲勞駕駛的肇事統計有盲點
在內政部警政署的內部研究報告中指出,疲勞駕駛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具有普遍性、損害嚴重性及新聞性,但政府部門難以有效因應,乃因爲駕駛人行爲模式難以測量,事故的肇因難以判斷,導致事故資料庫不健全、權責機關難以防治,以致於肇事的統計數字竟然低的如此離譜。然,警政署公開的統計資料僅包含A1類的統計,並不包含A2類(24小時候致死)統計以及所有肇事原因的統計(包含疲勞駕駛),合理推論因疲勞駕駛的肇事數應該更高才對。
簡單來說,肇事原因根本無法辨識是否因爲疲勞駕駛所引起的。
因爲事故統計的盲點,其實在於員警處理交通事故時,可能因爲諸多限制,而無法有效辨識肇因是否來自於駕駛者的疲勞,僅紀錄最終的交通事故事實,於是嚴重低估疲勞駕駛的比率。
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簡稱NHTSA)的估計,在美國每年約有10萬件的疲勞駕駛肇事,造成1,500人死亡、71,000人受傷以及125億美元的財務損失,更值得注意的是51%的成年人,在一年內承認曾經有過疲勞駕駛的經驗。而在英國,疲勞駕駛導致大貨車交通事故的比率高達10%到25%。
於是乎若端看臺灣的統計數字,會不會我們就以爲疲勞駕駛根本不會肇事,因爲肇事比率「微乎其微」?
▲貨車司機因疲勞駕駛衝撞路旁號誌燈杆。(圖/記者林煒傑翻攝)
疲勞偵測與車聯網的應用
在臺灣,物聯網與車聯網的運用方興未艾,最近也有電子廠商發表連結行車電腦並與產險業者合作,透過車輛運行的數據分析決定駕駛人的車險保費,愈安全的駕駛行爲出險機率愈低,收取的保費也就愈低。然實務上,車主與駕駛可能非同一人,而且,駕駛行爲纔是肇事的主因(佔95%),如以車輛的運行資料來決定保費,無法有效連結駕駛者的行爲誘因,促使駕駛人更安全的駕駛車輛。
駕駛疲勞偵測在國外已有運用案例。在日本,疲勞駕駛和司機的報酬是連結的,有些公司會在車上安裝疲勞偵測系統,一般來說是利用相機或攝影機,偵測眼皮的眨眼次數、瞳孔佔比和臉形,一旦有疲勞現象,後端管理系統就會通報司機停車休息,或短暫運動再回駕駛座,後端管理系統還會再次偵測是否疲勞,確認沒問題後才允許司機繼續行駛。若從行爲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這個機制能有效連結運輸公司的成本誘因與司機的財務誘因,如此一來,運輸公司和司機就會特別注意疲勞駕駛的問題,因爲,沒有人會和錢過不去!
是否疲勞駕駛誘因決定
誘因的改變,絕對會改變駕駛人的行爲。譬如連續假日高公局爲了疏散車流,以夜間免通行費優惠鼓勵用路人半夜趕路,這恐怕也會造成疲勞駕駛,導致事故發生。
再以遊覽車公司爲例,若誘因是「論趟計酬」,司機也會跟着在一定時間內增加趟數,因爲,報酬會因此而增加。如果遊覽車公司以這種降低成本的營運模式與司機計酬方式,那就低估了供需背後的風險,疲勞駕的駛問題就會層出不窮。
反正,一切都是爲了錢,大家都願意且甘願冒險,但政府卻閉着眼,甚至還立法當幫兇。
這次遊覽車翻車事故後,有立委提案交通部應建議大型運輸車輛建制疲勞感知系統(如瞳孔辨識)。這當然是個很好的建議,但此舉有個很大的瓶頸:瞳孔偵測疲勞的前提是「瞳孔」,如果駕駛帶着眼鏡或太陽眼鏡,或者在夜間駕駛,系統可能就失效了。所以,生理監測疲勞駕駛纔是現階段的開發主流。
▲根據美國統計,大卡車有90%的交通事故原因來自於司機過度疲勞。因而有廠商研發大卡車自動駕駛望能解決司機疲勞駕駛的問題。(圖/東方IC)
但話說回來,監察院自2009年開始調查高速公路連續大客車的車禍之後,糾正交通部、公路總局和當年的勞委會,未訂定客運司機合理的駕駛時間與工作時數,可爲何直到現在同樣問題然持續發生?勞方想省成本、司機因低薪想拚命賺錢,而政府也不去解開這個混亂系統的根本原因。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誘因與機制改變現在的作法,我們也只能燒香求神保庇了!
好文推薦
鍾文榮/從拜拜看一年經濟景氣
鍾文榮/假良心真省錢?誠實商店賣的是人性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衆能懂的文章,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雲論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