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圖有真相

19世紀北京街頭的民衆消遣之一就是「拉洋片」,透過鏡頭觀看裡面的世界奇觀照片,搭配可移動的人像道具,變成魅力無窮的劇場湯姆生攝於1869年的北京。(圖片取自Wellcome Library資料庫

宴請湯姆生的荖農一帶平埔族原住民「Hong」氏一家。湯姆生1971年攝於臺灣。(圖片取自Wellcome Library資料庫)

湯姆生拍攝販夫走卒和達官貴人,圖爲李鴻章。(圖片取自Wellcome Library資料庫)

佈列鬆犀利的鏡頭,使動盪下的中國無所遁形;湯姆生看似揹包客的心情,反倒平實記錄上個世紀的東亞樣貌…且跟隨這些名家足跡神遊這片你我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透過北美館正在舉辦的「佈列鬆在中國」攝影展,能一窺中國在1948年到1949年經歷戰亂動盪的民情。不過早在19世紀,蘇格蘭攝影家約翰.湯姆生就曾花十年時間走訪中國、臺灣和東南亞各地,拍下珍貴照片,更撰寫遊記出版,詳實記載當年所見所聞,可說是首位到東亞的西方「旅行攝影家」。他所拍攝的照片影響深遠,至今仍然常在各處被引用、提及。

湯姆生作品 和臺灣有淵源

近年湯姆生著作如《十載遊記》、《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清中國》(網路與書出版)終於引進臺灣,讀者能借由他拍攝的照片,瞭解19世紀的東亞樣貌。兩書責任編輯張雅涵表示,湯姆生就像現代的旅遊作家,「當年遊歷東亞的西方人不只有他一個,但他的特別之處是,藉由攝影,以真實、平視的角度,呈現了當時東亞各地的生活樣態。」

張雅涵表示,湯姆生出身蘇格蘭的菸草商家庭,曾經當過光學儀器學徒,稍微熟悉攝影,也讀過化學等科目。1862年他首度造訪亞洲,跟在新加坡經商的哥哥會合,他也在新加坡開照相館,幫在此地來往的歐洲商人拍攝肖像,其餘時間帶着沉重的攝影設備,到東亞各地旅行,「他在泰國拍過暹羅王的肖像,在中國清代拍過李鴻章,但他也拍婢女攤商、採茶人、乞丐甚至殺人犯,完整紀錄各階層的樣貌。」

不像現代的旅客可以直接用智慧型手機拍照,當年湯姆生要一邊旅行邊拍照,可說是大工程。他使用的底片是玻璃版,運用棉膠溼版法,可以呈現非常細緻的細節,也能得到極佳的印刷品質,但缺點就是玻璃板脆弱又笨重,拍完照之後又必須立刻進暗房處理,所有的藥水器材和暗房帳篷都要帶在身邊,十分費工

有趣的是,湯姆生的攝影作品後續運用十分廣泛,但由於印刷因素,不一定容易被認出,例如《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清中國》這套鉅著當年採用昂貴的柯羅印刷術,能呈現照片原貌,但《十載遊記》卻爲了普及,使用木刻版畫技術,由版畫師依據原照片刻制,因此看起來像插圖而非照片。

湯姆生也和臺灣有淵源,1871年時,他曾經在宣教士馬雅各醫師的建議下,自廈門坐船來臺一個星期。他從打狗上岸後,在高雄各地走訪各個平埔族原住民部落,並拍照記錄,留下珍貴的「福爾摩沙影像

文史工作者遊永福自90年代起研究家鄉高雄甲仙的地方文史,在圖書館資料中意外找到湯姆生拍攝的照片,開啓了長達約20年的踏查之旅。

遊永福踏查 尋找湯姆生

遊永福將湯姆生的照片與走訪之處一一比對,找到當年拍照的地點和風景,至今自費走訪80%的地點,甚至解開幾個過去研究者不清楚的疑問,例如標示「六龜附近山道」的照片,其實是現在的「白雲仙谷」,他還找到了當年宴客接待湯姆生的平埔族「Hong」氏的後代黃家

在遊永福眼中,湯姆生是位帶着人類學角度觀察的攝影家。張雅涵也表示,藝評人謝佩霓曾指出,若比較日本人類學家來臺拍攝的原住民,再比對湯姆生拍攝的原住民,會發現日本學者拍的照片,影中人都站得直挺挺的,是被研究的目標,但湯姆生的照片裡就會有原住民抱着小孩這樣的生活樣貌。

多年踏查的結果,遊永福除了在部落格「日照甲仙埔」發表,近年出版《尋找湯姆生》(遠足文化出版)。他表示,希望將這些文史資料結合現地資源,深化成爲甲仙在地的線性文化遺產,「如果這些老照片只是老照片,就真的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