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要說-學者入閣適應不良
不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執政,從學術界找人來推動政務,好像是常態。圖爲教育部長蔣偉寧。(黃世麒攝)
從貴報的報導可以看出,馬政府的11件醜聞事件裡,來自學術界的人員有5位,佔了約一半。 不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執政,從學術界找人來推動政務,好像是常態。許多在學校任職者學而優則仕,也都樂於入閣或是引頸期盼關愛的眼神,希望被三顧茅廬。
有些人在學校與政府單位之間來來去去,好像政府沒有他們不行。從過去的紀錄看起來,進入政府工作的學者,有好下場者並不多見。發生醜聞後,回到學校面對學生也誠然不堪。
大學教員只有在其所學領域有所專精,然而規畫、管理與推動國家政策,需要的是政治學與管理學的訓練,而不是其本身擁有的專門學問。國家政策的執行者需要有強壯的體能、成熟的心理素養、高標的道德操守,要能夠因應強大的心理壓力,對於普世的理想與價值必須堅持才行。
爲何要從學術界找
這些功能必須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訓練,不是入閣後才培養。但是許多學者天性浪漫,眼高手低,缺乏務實經驗,所以入閣後面對重大壓力無法適應,或是在根本上欠缺倫理道德觀,發生問題後視爲理所當然硬拗。
我國擁有健全的文官制度,文官從年輕時進入行政體系,就開始接受訓練,升遷也有嚴格的考覈;另一方面,政治改革之後,訓練了一批爲數衆多的政治菁英,許多人成爲民選首長或代議士。有這麼多高水準的文官與政治人才,爲什麼一定要從學術界找高階的政務官呢?
事實證明,學術界入閣泰半適應不良。就讓學術的歸學術,政治的歸政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