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胖不是胖...醫破「肥胖3大迷思」你中了?
▲小時候胖不是胖?醫師大破小兒肥胖三大迷思。(圖/達志示意圖,下同)
根據國健署105年的資料,臺灣學童體重過重和肥胖比率皆爲亞洲之冠。醫師指出,近兩、三年在不少門診案例發現,孩子便秘、肥胖、近視和過敏的比例增加,主要因爲三個似是而非的觀念,包含「小時候胖不是胖、胖小孩才長的高和BMI百分位的認知有誤」。
「小時候胖長大更容易胖!」衛福部臺中醫院小兒科陳敏恭醫師指出,根據今年醫學電子資料,若小孩們進入幼稚園時,體重過重跟體重正常的小孩相比,到了國中二年級,體重過重的小孩變胖的機率約是體重正常小孩的四倍。因此,在幼稚園時,小孩體重如果過重或肥胖,以後變胖的機會更大。
「胖小孩才長的高」的觀念也是錯的。陳敏恭表示,長高三大要素就是「睡得早、睡得好、睡得長」、「大量運動」和「均衡的營養及足夠的鈣質」。建議成長中的小孩每天至少要運動一小時以上、天天五蔬果,多攝取低脂牛奶及牛奶製品、綠色蔬菜、小魚乾、小蝦米、豆腐、杏仁果。
▲醫師強調,小時候胖,長大反而容易更胖!
陳敏恭強調,長高跟肥胖沒有直接關係,且今年的時代雜誌更指出小孩肥胖容易導致性早熟,性早熟這一點反而不利於長高,而且小孩肥胖容易導致糖尿病、氣喘及心臟血管疾病。
另外,在BMI值百分位方面,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BMI的圖表,BMI百分位5到百分位85,是正常,超過百分位85是體重過重,超過百分位95是肥胖。15-50百分位的小孩,在吃東西時,可以不用太在意卡路里,但是70-80百分位的小孩,稍不注意體重的控制,就會變成體重過重。因此小孩BMI百分位,介於15-50,是最健康的。
陳敏恭提醒,肥胖的孩子長大後持續肥胖的比例偏高,且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着增加,因此應灌輸小孩子健康飲食的觀念,減少高油、高鹽、高糖份飲食的攝取,並且協助孩子培養運動習慣,預防肥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