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照不出!她跌坐「下半身痛麻半年」醫曝:這部位早就骨折

婦人因跌坐在地,開始出現下背痛、腳部痛麻等症狀。(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謝承恩綜合報導

臺灣每年髖部骨折發生率爲全亞洲第一,被列爲高風險國家,其中的薦椎壓力性骨折因不易從X光影像判別,進而影響確診及後續治療,讓病人多受不少罪。一名66歲陳女士跌倒後從下背痛到腳底,夜夜難以入眠,四處求醫後找不到疼痛原因,直到院骨科檢查才找出原來是薦椎骨問題

大林慈濟醫院骨鬆症防治中心主任謝明宏表示,這位陳女士有十多年的骨質疏鬆症,近期因跌坐在地,開始出現從下背、臀部到腳部的麻痛,她以爲只是拉傷,直到痛得無法站立必須坐着椅子才能煮菜,才決定就醫。但她在看過兩三位醫師後,症狀並未改善,來到門診時已是兩個月之後的事。

詢問病史中得知她有跌倒,接着做理學檢查,敲打、按壓屁股確定會痛,再做X光、核磁共振和骨頭掃描,確診是薦椎骨折,便進行薦骨成型術的骨水泥治療,術後一至三個月,她的症狀緩解,終於擺脫疼痛的困擾。

▲薦椎骨折難以從X光驗出,假如不慎跌倒且產生麻感,要儘快就醫。(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謝明宏指出,薦椎是連接上半身骨盆下肢橋樑,一旦骨折,承受不住身體重量,病人就會感到疼痛,通常的表現是坐不住、翻身會痛。相對於四四方方的腰椎胸椎,由於薦骨是一大片塊狀,發生骨折時不會有明顯變化,不易從X光影像判別,造成醫師診斷上的困難,在難有明確的治療方向下,病人就會輾轉求醫。

謝明宏醫師指出,過去三年來,從21位病人中,共收集執行薦骨成型術的20次紀錄中,發現超過八成的病人,一開始未被醫師從影像學診斷出來,平均確診時間都要三個月後,曾有病人疼痛還超過半年。

延遲診斷原因包括,第一、許多病人曾有脊椎髖關節疾病甚至手術,醫師容易忽略薦椎也有問題。第二、醫師忙碌之下,忘了做簡單的理學檢查,假如有發現敲痛,能儘早懷疑此病。第三、過去文獻顯示,薦椎骨折引發的坐骨神經痛比例大約只有三成,醫師不易聯想起此病,但團隊卻發現九成以上的病人都有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薦椎骨折並非少見,很多都是未被確診,如果醫師心裡警覺,及早利用核磁共振或骨掃描等檢查儀器做診斷,就可早期診斷。也呼籲患有骨質疏鬆症的民衆,日常活動避免跌倒,假如不慎跌倒且產生痛麻感,應尋求醫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