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修復人才缺口大「匠作築薪」呈現傳統技術

傳統技術因老匠師逐漸凋零、導致人才出現缺口文資局長施國隆特別向學生喊話,呼籲大家來傳承老手藝。(林欣儀攝)

傳統歷史文物的修復除耗時又耗費金錢,更大的問題在於老技師凋零、技藝失傳等人才缺口,爲彰顯傳統技術的重要與特色,文資局舉辦「匠作築薪」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展局長施國隆特別對學生們喊話,「傳統技術將成爲顯學,未來不會沒飯吃!」

「匠作築薪‧2020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展」24日起在文化資產園區登場展場設置一座大型漢朝形式建築框架,藉以詮釋臺灣大木作勾鬪疊等技術特色、營造出傳統建築的力與美感一旁陳設燕尾榫、六角鬥、八角鬥等實體木製品,呈現歷史建築屋頂上常見的剪黏、交趾陶等工藝

文資局舉辦「匠作築薪‧2020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展」,展場中陳設不同木料,邀民衆品聞。(林欣儀攝)

傳統技術爲何重要?施國隆強調,全臺現有建築類文化資產多達2600處,其中有6成屬於木結構建築物,爲了修復這些歷史建築,政府投入龐大資源,包括文化部編列的前瞻特別預算、文資局的歷史保存經費等,卻因老技師凋零、人才技術無法銜接而陷入困難。

教育紮根很重要!」現有匠師老化,爲培育新生代銜接,文資局去年成立傳匠工坊,施國隆說,目前已培育上百名學員,但仍有許多人不瞭解文化資產修復的技術到底有何特別,文資局才舉辦這場展覽,盼吸引高中職學生加入,深入瞭解傳統修復技術所需工具、修復倫理等,展現傳統技術的價值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匠作築薪‧2020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展」除展出早期建築使用的木料、運用工具及遵循工序要訣等,其中一區還擺設10餘種各式木料,開放民衆品聞,邀大家來聞聞看檜木味道、臺灣杉木香味各有什麼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