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家庭幸福、父母開明的孩子竟然也抑鬱了?看完答案扎心了
作者:主創團·慢熱的喜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
看到網上有人提問:爲什麼我的家庭很幸福,但我卻抑鬱了。
前段時間,看到一位心理諮詢師分享:她最近接觸的三個家庭,父母教育風格開明,不逼着孩子一定要成績優異,鼓勵孩子全面發展,夫妻關係也良好。
即便如此,他們的孩子竟然“沒有預兆”地抑鬱了。
不可否認,一個家庭的氛圍和家庭關係對孩子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因爲青少年的心理疾病不是個體的問題,還是家庭,甚至整個社會系統的問題。
我們更需要關注,真的是孩子病了,還是家庭、社會病了……
我們的孩子身處一個比較焦慮的時代
一位朋友曾這樣說: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自雞型”的。
TVB製作的一檔真人秀節目《沒有起跑線》中,就有這樣一個“完美雞娃”——泰莎。
泰莎讀四年級,每年都考年級第一,並且琴棋書畫沒有不會的。
她的家長勸她放鬆一點的時候,比操心她學習的時候多多了,但她卻不願放過自己,寧願去最好的學校做最後一名,也不要去差的學校做第一名,而她,已經在爲適應以後的激烈競爭做準備。
節目中的泰莎,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但同時,也讓我想起我一個剛上初中的侄女。
那天幫表姐接她發燒的女兒去醫院打點滴,從學校到醫院的路上,侄女提起她們剛結束週考,她說這次周測她的數學成績不太理想,導致排名掉了很多。
看侄女如此在意,我自然也很好奇到底多不理想,結果一問才知,只是有個解答題沒做出來。
僅僅是做錯一個數學題,讓現在的孩子在意到什麼程度呢?
吃飯的時候一直在說,吃完飯到醫院打點滴,還在懊惱。而這期間,我嘗試安慰她,也試着轉移話題,但是都沒用。
毫不誇張,現在這個時代的現狀就是如此,即便家長開明,孩子到了學校,不可抗拒的就是處在了一個十分焦慮的環境中。
就像之前有個頗具爭議的課外輔導機構廣告語所說的:
“就算你不愛競爭,競爭還是會找上你。”
能給孩子帶來創傷的客體不只是父母
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立的精神胚胎,也會經歷真實的煩惱和痛苦,可能是學業壓力,人際關係,身材焦慮,或是遭遇校園霸凌。
早在21世紀初期,世界衛生組織就公佈:
人類已經從“傳染病時代”“身體病時代”進入“精神病時代”,心理疾病成爲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脅,精神疾病患者將大量增加。
可以看到,有焦慮、抑鬱、強迫、自殺傾向的人越來越多。
導致孩子抑鬱的原因也很多。
譬如:社交壓力,即便孩子來自一個幸福的家庭,他們也可能在學校或是社交場合中面臨各種壓力和挑戰,比如:考試壓力,人際關係問題,自我價值感缺失等。
並且,心理學家表示,能夠給孩子帶來創傷的客體也不只是父母。
雖然家庭幸福,但他們仍然可能經歷一些心理創傷,如親人的離世,家庭成員的失業等等。
家庭的幸福和穩定只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個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智慧的父母這樣做
孩子的心理困境,常常需要成年人,尤其是父母邁出第一步,如何做好支持孩子的角色,我們有以下幾點小建議。
1.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形象無需太過完美
國外有位男孩叫瑞恩,在17歲的時候他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瑞恩的父親很心痛,同時他也開始思考,那個一直以來他認爲很正常的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生病的。
他說:“現在回想起來,我給孩子的印象始終是這樣的:我是一名ceo、高管導師、跆拳道黑帶、作家。
哪裡有問題,我就去哪裡解決問題。我的孩子從沒見到我哭,一次也沒有,但事實上我辦倒閉了13家企業,三次瀕臨破產邊緣,但我從未向妻兒提起過這些,我一直保護着他們,不讓殘酷的現實傷害他們,至少我是這麼認爲的,我以爲這就是父親該有的樣子。”
於是十多歲的兒子也按照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他從未向父母提及自己也有很多無法解決的痛苦,因爲他認爲男子漢就應該像父親那樣。
這位父親生活中始終戴着鐵人的面具,在家人面前永遠沉穩可靠,自己解決壓力和痛苦,然而一個孩子的心理遠不如成年人強大。
太多的難過、積壓、不知所措,他們要用尚未成熟的心智去面對成年人才有能力解決的問題,最終難免走向崩潰。
2.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醫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開學一個多月後,兒童精神科每天都爆滿。很多孩子都壓力非常大,表現出各種軀體症狀,以及煩躁、焦慮、易怒。
越來越多的孩子,丟失快樂的能力,變得喪喪的。
在綜藝《爸爸當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馬立奧的爸爸馬楊從房檐上給馬立奧掰了一根冰棱,馬立奧拿上要去給媽媽看“水晶劍”,結果不小心被自己給弄斷了。
他笑着撿起斷成三截的冰棱說道:“沒事,這樣還能給大家分呢。”
在馬立奧身上,看到了許多孩子甚至是成年人身上都缺失的,穩定的情緒和樂觀的心態。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段很火的話:
上小學的時候忘戴紅領巾,你感覺世界都要塌了;到了初中考試不及格,你又感覺要完蛋了;高中沒考上理想的大學,你覺得自己的人生都沒希望了;畢業後沒有找到好工作,你又覺得人生已經完蛋了……
但其實,人生的容錯率是很高的,很多事情並沒有想象得那麼重要。
美國思維教授賴安·哥特弗曾說過:
心態是我們心理能量的過濾器,是一個人工作生活看世界的心理基礎。
孩子也有不少壓力源:學習壓力、生活中的糟心事、跟同學相處不順利……
這些壓力發生的時候,孩子會有一段時間快樂不起來,如果壓力一直在,孩子可能會一直不快樂。
一個樂觀積極的人,心理更有彈性,復原力也會更強,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
這種時候,父母就要引導孩子,從不快樂的事情裡發現快樂。
遇到問題的時候,啓發孩子換種思維,把遇到的問題往自己可控的方面想,把錯誤和失敗看成暫時的偶然的事件,就事論事,向孩子指出可以改變的方向和建議。
父母積極地引導孩子,孩子纔會養成積極看待事物的好習慣。
3.激發孩子的探索欲
一位作家曾說:
當下我們對於幸福的理解是非常狹隘的,好像我們的錢比別人少,我就過得比他不幸福;好像我的分數沒有別人高,我就過得比他不幸福……
一個孩子最應該學會的,是找到自己幸福的路徑,因爲一個人開心的東西越多元,他就能越幸福。
“中國榜樣家長”劉稱蓮自女兒小學起,每週日她都堅持帶女兒見世界,讓她在體驗和實踐中學習,豐富內心、開闊眼界。
女兒深陷學業壓力時,劉稱蓮曾帶着她深夜飛往內蒙古,只爲實現女兒看流星雨的夢想。
凌晨4點,零下15度,空曠的荒原上,一家三口依偎着感受一道道流星劃破黑夜的震撼。
劉稱蓮說:
這是一個十分瘋狂的決定,但如果時光倒流,我仍會堅定地選擇帶孩子去。因爲我知道,這樣的實際行動,能夠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內心,這遠比簡單的安慰來得更加有效。
在劉稱蓮的培養下,女兒心態越來越好,成績穩步上升,最終考進北大。
感知幸福、探索幸福也是一種能力,看到回家路上的晚霞會幸福,聞到路邊的桂花香味會幸福,吃到好吃的東西會幸福,拍到有意思的照片會幸福,在昏暗燈光下的小巷散步會幸福,有很強的幸福感知力,就會有很多快樂。
好的父母和家庭,會做孩子的避風港,我們與孩子互相吐露心聲和脆弱,彼此鼓勵,共同把遭遇的風雨變成風景,一同試着調整心態、面對現實,直面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