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網絡文學作爲一種文化現象,融合了當代中國的發展與自信。據統計,2019年中國網絡文學作者數量達1936萬人,網絡文學作品累計達2590.1萬部,行業市場規模達201.7億元,覆蓋用戶超過4.5億。
從最初的文學網絡化,到逐漸完成網絡文學商業化、產業化,20多年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迅猛。原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潘凱雄近年來一直關注網絡文學的發展,他認爲,應統籌推進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協同發展,加強對網絡文學運營平臺及創作羣體的研究、培訓與引導,培養新型文學人才隊伍,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
今年年初,電視劇《大江大河2》熱播,其首部劇集在2018年播出,兩部作品不僅有市場熱度,還收穫了好口碑。這一系列電視劇即改編自阿耐的網絡小說《大江東去》。在潘凱雄看來,網絡文學創作呈現出值得關注的新走向,書寫社會變遷與時代情緒共振的作品引起讀者共鳴,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創作成爲新潮流。
從最初的玄幻題材一家獨大,發展到囊括科幻、都市、歷史等各個類別,網絡文學題材日益豐富。網絡文學作品自誕生之日起,每個階段受到讀者喜愛的網文品類,都是時代背景和社會心態的映射。其特有的在線更新和開放評論模式,讓讀者與作者之間消除了距離,實現時代情緒的共振。
與此同時,網絡文學還以其天然的優勢,發揮着傳承歷史文化並推動其煥發活力的作用。“網絡文學自出現之初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紮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它們或從遠古神話中獲得靈感,或從古典文學中汲取營養,或基於悠久的中華歷史展開想象和演義。”潘凱雄說,這類網絡文學作品有的被改編成影視劇,產生了更廣泛的影響。比如《慶餘年》小說的累積點擊率2000多萬,同名電視劇總播放量高達160億次。比如來源於東方神話傳說故事的《巫神紀》,深受古典四大名著影響的《贅婿》等。
此外,網絡文學平臺還承擔着傳統文化經典推廣的作用。前不久,歷經26年精校精注的《今注本二十四史》宣佈,除了即將在傳統出版渠道推廣,還將選擇在用戶數量以億計、通俗大衆化的數字閱讀平臺上發佈。
向世界呈現一個真實、自信、現代的中國
近年來,憑藉獨特的文化風貌和新穎的寫作風格,“中國網文熱”在世界範圍內持續升溫。
截至2019年,國內向海外輸出網文作品1萬餘部,覆蓋4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從早期的玄幻類小說《盤龍》翻譯輸出,到現在的《詭秘之主》等作品中英文全球同步連載,短短十幾年間,“網文出海”模式持續迭代。起點國際(Webnovel)是最早的網文出海平臺,其在2018年上線海外原創功能,已吸引來自全球的超10萬名創作者,推出網絡文學作品超16萬部。此外,網文IP改編影視劇在許多國家受到熱捧,帶來更廣泛的文化影響。比如歐美主流視頻網站、東南亞地區各大電視臺上能看到《慶餘年》《扶搖》等諸多網文IP改編劇集。
網絡文學向世界呈現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同時自信、現代的中國形象,越來越多的海外用戶通過網絡文學作品深入瞭解中國的人文精神和時代風貌。
推動網絡文學主流化、經典化
網文佳作不斷涌現,與傳統文學的界限日益模糊,但其創作還需主流文化機構進一步引導和扶持。網絡文學蘊含的文化價值亟須相關部門和研究者更多關注、挖掘和系統梳理。推動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協同發展,有必要進一步細化與加強。比如,允許網文作品更多參與主流文學評獎,進入主流文化的審視領域,更好地發揮正面導向作用;在發展作協會員和作協各層級機構組成時,也應進一步考慮網絡文學作家的結構與比例,而不是象徵性地存在。
網絡文學是具有引領性的新型文藝樣式,優秀網絡文學創作者是新型文藝人才。目前,已有多位網文作家入選國家“四個一批”人才、成爲全國青聯委員、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我國網絡文學創作者近兩千萬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因爲在家工作和自由寫作,能力和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和利用。潘凱雄說,相關部門和機構在文化人才選拔和梯隊建設上,需要更多地考慮這一羣體,如推動各地放開網文作家參與職稱評審,吸收優秀網文作家進入青聯、政協等組織等。
網絡文學作者貼近生活、紮根社會,天然擁有現實題材創作的優勢。多位網文作家表示,希望作協、文聯等機構,爲網文作家開展現實題材創作提供更便利的條件,營造更有利的環境,提供深入採訪、採風考察的機會,鼓勵作家們走向廣闊天地,觀察社會百態、記錄時代變遷,寫出更好反映現實生活的網絡文學作品。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1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