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江:與時間賽跑 努力記錄下每位英雄的故事
團隊成員採訪拍攝老兵陳建昌 陳漢範家書 俞志超給王歡江看舊照片 老兵見面會 陳漢範給小朋友講老兵故事 團隊去康復醫院看望採訪韓全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打開短視頻賬號“蕭山歡班長”的主頁,滿屏都是身着土黃色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的抗美援朝老兵。老兵們已是鮐背之年,卻依然精神矍鑠。他們的臉上雖刻滿了歲月的痕跡,但眼神中卻依然閃爍着不屈的光芒,他們哼唱着這首刻骨銘心的歌曲,淚痕滿面地回憶着與戰友們生死與共的那段烽火歲月……
“蕭山歡班長”是杭州市蕭山區的一名90後退役軍人——王歡江,2022年,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成立杭州市蕭山區“兵之初”公益服務中心,爲退役老兵提供創業就業培訓。
今年4月中旬,王歡江開始走訪、拍攝蕭山區健在的122名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短短7個月,他已經拍攝了87位老兵,最高壽的老兵已經103歲了,年齡最小的老兵也88歲了。這些三五分鐘的視頻短片在各大平臺累計播放量超500萬次,反響熱烈。
然而,抗美援朝老兵離世的消息不時傳來,時間不等人,鮐背之年的老兵更加等不起。王歡江意識到他必須和時間賽跑,即便是週末、節假日,他們也帶着志願者奔赴在拍攝的路途上,竭盡所能去記錄下每位英雄的故事,讓一代代青年人記住那段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
情懷
用情懷做事成立“兵之初”服務退役軍人
王歡江是2009年12月入伍的,2014年退役後回到杭州蕭山從事人力資源的相關工作。工作之餘,他還作爲志願者,服務退役軍人,負責協助拍攝、應急救援、會議保障以及垃圾分類等志願服務工作。
“我之前做志願者服務退役軍人時,就想着成立一個專門的公益組織來服務退役軍人。”同爲退役軍人,又是服務退役軍人的志願者,王歡江內心很清楚他們需要的是什麼,腦海裡便有了成立一個爲退役軍人提供就業培訓組織的想法。
2022年,王歡江和幾個志同道合的退役軍人一拍即合,成立了“兵之初”公益服務中心。現在,王歡江團隊和轄區內千餘名志願者一起,爲退役軍人提供創業就業崗位以及短視頻製作、電子商務培訓、無人機攝影測繪、辦公技能培訓等服務。
“兵之初”公益服務中心成立至今,已成功幫助兩百多名退役軍人就業。此外,服務中心還成立了老班長工作室,邀請律師等專業人員爲他們做調解培訓,培訓結束後便可作爲志願者深入社區做調解工作。
“每一位曾經當過兵的戰友,內心都會有一種信仰、一種情懷,這種情懷讓我們依舊保持初心,懷着一顆熾熱的心去服務退役軍人,並在發揮餘熱中找到快樂。”王歡江解釋,“兵之初”就是蕭山區退役軍人的孃家人,他們在這裡更有歸屬感,很多退役軍人通過就業創業培訓後,從而喜歡上了短視頻製作。“之前有一位戰友退役後原本在做保安,後來看到了我們的培訓通知,就經常來聽課學習。他現在在一家公司負責視頻剪輯工作,業餘時間也經常幫助我們拍攝抗美援朝老兵系列故事。”
記錄
加快速度和時間賽跑想拍攝122名抗美援朝英雄的故事
“兵之初”關注的不僅僅是退役軍人,抗美援朝老兵也是他們的重點關注對象。蕭山區作爲當年杭州市參加抗美援朝人數最多的地區,共1157名蕭山人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英勇作戰,其中102人光榮犧牲。
2023年臘月二十九,王歡江和“兵之初”志願者帶着慰問禮品到蕭山區瓜瀝鎮看望一位重點優撫對象金樹志。金樹志是一名參加抗美援朝的老兵,1951年1月應徵入伍後火速奔赴抗美援朝戰場,同年12月,他在朝鮮戰場上被炮彈炸傷,右腿截肢,那一年,他才21歲。步入暮年後,金樹志老人的身體每況愈下,慰問時他的眼睛都快睜不開了,說話也有氣無力的。不到兩週時間,王歡江再次接到家屬電話,卻得知老兵金樹志已經離世了。那一刻,王歡江感到非常悲痛與惋惜,爺爺輩的老兵作爲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但最後卻沒有留下一點關於他們的影像資料和事蹟。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杭州市累計發放2054枚抗美援朝紀念章,其中蕭山區就發放了228枚。幾年過去,如今蕭山區健在的老兵僅剩122人。”王歡江意識到,自己必須要做點什麼。今年年初,王歡江和團隊就開始着手策劃、拍攝老兵故事,他們要和時間賽跑,加快速度去和老兵家屬溝通拍攝,盡最大努力將蕭山區那些尚在人世的抗美援朝老兵的英雄故事記錄下來,也把抗美援朝的偉大精神留存下來。
今年4月中旬,杭州的天氣溫而不燥。準備了一月有餘,在和蕭山區民政局、蕭山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溝通報備後,王歡江開始逐步與抗美援朝老兵本人及家屬聯繫,但很多人考慮到老人身體原因拒絕採訪,王歡江也都能理解。在經過反覆溝通和解釋後,王歡江終於聯繫到了第一位願意接受視頻錄製的抗美援朝老兵沈妙根。考慮到老兵們的身體狀況,每一次拍攝,王歡江總是儘量將採訪時間把控在倆小時左右。
沈妙根已經是一位95歲的高壽老人,身體還健朗。在視頻裡,他回憶自己是在1951年3月份應徵入伍,坐了五天五夜的火車,啃了一路的大餅才抵達原遼西省山海關。隨後,他又跟隨中線部隊徒步穿越鴨綠江,抵達朝鮮地區的新義州。他記得自己第一次上前線作戰,被12架敵機圍困轟炸,700多人的隊伍最後只剩下200多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幾經生死後,沈妙根一直到1957年4月纔回國。
“請照顧好這批特殊老人,是他們的付出纔有今天的平安生活”“這纔是真正的大英雄,不要忘記他們”“向老一輩英雄致敬,是他們用鮮血和血肉之軀換來了如今的和平生活”……這條視頻一經發布,評論區不斷有粉絲留言致敬英雄,也有抗美援朝老兵、參戰老兵家屬或者粉絲留下自己熟知的老兵信息,誠邀他們去拍攝老兵的故事。
“現在的年輕人對於歷史的瞭解,確實少之又少。很多抗美援朝老兵的經歷對自己的子孫後代也很少提起。”王歡江感慨道,目前有幾位參戰老兵由於身體原因不願接受採訪,但他想着等到“抗美援朝老兵”系列快接近尾聲時,再三顧茅廬和家屬溝通、細心解釋,盡最大努力留下蕭山區的每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影像資料。
相見
“好久不見了,你身體好嗎”兩位耄耋老兵時隔18年再相見
“對於那段烽火歲月的經歷,爺爺們都記憶猶新,尤其提到那些犧牲的戰友時,原本樂觀開朗的老人們都忍不住掩面哭泣。他們爲了國家的和平與安寧,真的犧牲和奉獻了太多太多。”
聽着抗美援朝老兵們刻骨銘心的講述,王歡江總是忍不住落淚。“不過,好在他們現在的生活還不錯,很多老兵也一直都在關注世界格局,對近些年的巴以衝突等國際戰況都瞭然於胸。”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曾經英勇參加抗美援朝的少年戰士,如今都成了兩鬢斑白的老人。作爲抗美援朝戰爭的親歷者,每每回想起那段硝煙瀰漫的戰鬥歲月,他們依舊忘不了那場實力懸殊的殘酷戰爭,也忘不了那些捨生忘死犧牲在異國他鄉的戰友。即便是平安歸來,如今在世的戰友也是寥寥無幾。
今年7月份,在走訪拍攝抗美援朝老兵韓全富時,這位92歲的老兵抹着眼淚對王歡江說,“當初一起去朝鮮並肩作戰的戰友都沒了,如今只剩下俞志超、傅志康,碰都碰不到了。”錄製結束後,王歡江撥通了傅志康老人的電話,兩位老戰友隔着手機互問安好,一句“好久不見了,你身體好嗎?”讓無數粉絲狠狠破防。
之後,在韓全富和傅志康二位老人的委託下,王歡江又趕往濱江康復養老醫院看望和二老一同參加抗美援朝的91歲老戰友俞志超。他們三人所在的部隊是輜重兵部隊,主要負責仁川火車站和倉庫的物資搬運與裝卸任務。早年間,三人時常聯繫敘舊,但近幾年由於年歲漸長,眼花耳背,加之腿腳不便,他們聯繫漸少,細細算來,三人已經有18年未見面。
在徵得老人們及家屬的同意後,8月15日,“兵之初”公益服務中心策劃了一場時隔18年的相見會,韓全富、俞志超兩位老人雙手緊握,曾經一起在槍林彈雨中並肩作戰的記憶,如同電影般一遍遍在腦海回放,他們傾訴着多年來的思念,回憶着那些一起歷經生死的戰友們,在場的志願者及學生無不淚目。
“沒見面之前,他們聯繫電話都找不到了,只記得彼此的名字,知道對方還在世。”王歡江說,18年未見的陌生感,在雙手交握的那一瞬間化爲烏有,他們的話題自始至終都圍繞着之前打仗時認識的戰友。“這是一次跨越18年的相聚,是對往昔崢嶸歲月的重溫,更是對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傳承。”
入伍
一封家書成了入伍通行證89歲抗美援朝老兵宣揚紅色精神
在蕭山區122名抗美援朝戰士中,89歲的陳漢範是與王歡江接觸最多的老兵之一。閒暇之餘,陳漢範總會跟着“兵之初”組織的退役軍人走進中小學或機關單位,宣講他親身經歷的戰爭故事——不忘初心爲人民服務的老校長、不顧自身安危多次參軍的老戰友、愛戴百姓關懷羣衆的共產黨人、熱情友善的朝鮮人民……
陳漢範的童年,是在日本鬼子的侵略中度過的,他的兩個妹妹也因爲逃難時缺衣少食,一個病死,一個餓死。1950年,當抗美援朝的號角吹響時,年僅14歲的陳漢範就偷偷瞞着父母報名參軍,但由於年齡太小未被錄取。次年,還在杭高讀書的陳漢範得知國家在學生中徵兵的消息後,再次瞞着家人悄悄報了名。在紹興工作的父親瞭解情況後,給兒子書信一封,信裡寫道:
範兒,知道你愛國熱忱已達頂點,決計獻身於革命事業,爲祖國增光。問悉之餘,深爲欣喜……你好好地去吧,我祝福你一路平安,我更希望你在此後嚴肅活潑的生活中,必須記住毛主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指示……不斷鍛鍊自己、提高自己、改造自己,以期成爲將來新中國最優秀的青年……
這封家書,也成了陳漢範的入伍通行證,他一直珍藏至今。1951年7月,陳漢範如願參軍,並先後在坦克二師所屬營團、坦克預校、坦克三校、坦克四校等單位擔任文化教員及基礎課教員。1953年,17歲的他作爲中國人民志願軍坦克二師炮兵團的文化教員奔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與他一起進入裝甲兵部隊的有101人,乘同一節車廂離杭北上,他是部隊中年齡最小的戰士之一,後來同車廂的許多戰友都已長眠在朝鮮。回國後,陳漢範又刻苦自學力學知識,並從事坦克院校的工程力學教學,曾多次受嘉獎。
“陳爺爺退休後,一直熱心公益事業,致力於宣揚紅色精神,傳播紅色文化。是他用實際行動讓我們深刻理解了‘沒有什麼歲月靜好,那隻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王歡江感慨道。“兵之初”成立這三年來舉辦了38場紅色宣講活動,陳漢範出席次數最多。少年時投筆從戎,從軍二十載的經歷,使得他身上獨屬於軍人的那份堅韌與忠誠早已深深刻進骨子裡。
“他很支持我們工作,覺得我們成立的這個組織爲社會上做了很多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王歡江打心底佩服陳爺爺。每次外出宣講,老人總要一遍遍強調不要獻花、不要報酬,也不要宣傳自己。他總覺得比起犧牲的戰友們,自己的故事不值一提。“我還從旁人口中得知,陳爺爺還和老伴兒前兩年一起簽署了遺體捐獻意願書,他們這代人似乎總是把爲社會奉獻擺在第一位。”
傳承
傳承和發揚那些偉大精神永不忘,讓一代代青年人記住那段歷史
抗美援朝老兵視頻發佈後,不斷有粉絲留言邀請王歡江的團隊前去拍攝自家退役的參戰老兵,王歡江一一溝通留下信息,其間發生的一件小插曲也讓他備受感動。
今年10月底,王歡江在自己的視頻賬號“蕭山歡班長”上發佈了一條關於抗美援朝退役老兵樓金法回憶革命戰友的故事。樓爺爺在視頻裡曾提到自己的戰友卜華坤已經在戰場上英勇犧牲,但他的家屬對此一無所知。視頻發佈後,卜華坤的家屬通過樓爺爺的入伍編號,猜測他提到的那位犧牲的戰友可能就是自己的親人。於是幾經輾轉聯繫上王歡江,並通過樓爺爺的回憶得知了親人英勇抗戰的事蹟,也爲多年來心中的牽掛找到了答案。
“目前我們採訪的老兵都是蕭山籍的抗美援朝老兵,還有兩位老兵長期住在外市,我們打算下個月聯繫妥當後也去上門拍攝,絕不能落下蕭山區的每一位老兵。”馬上就到年底了,王歡江原計劃是在今年完成蕭山區122名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拍攝,目前拍攝進度才完成70%。時間緊迫,王歡江不得不帶着志願團隊“見縫插針”地聯繫老兵趕工拍攝。不過,粉絲們的誠懇邀請也讓王歡江心生動搖,但一旦擴大抗美援朝老兵的拍攝範圍,就不得不考慮迎面而來的各種難題,“比如我們在蕭山是聽得懂蕭山方言,去其他地方可能就聽不懂爺爺講的當地方言了,這個確實有點難度。”
“這個計劃就先擱置,明年再說吧。”王歡江現在顧不上考慮那麼多,目前有些老兵的身體狀況已經不是很好了,他需要花費更多精力去溝通和協調,可時間不等人,王歡江很害怕自己趕不上他們老去的時間。
明年就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週年,王歡江計劃將所有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整理成圖冊,並將採訪老兵時拍攝的軍裝照一起送到他們手裡。春暖花開之際,王歡江還計劃組織一場老兵見面會,讓所有的老兵都見見面。“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把抗美援朝老兵的偉大精神永遠傳承和發揚下去,讓一代代青年人記住那段抗美援朝歷史,永不忘,也不能忘。”文/本報記者王靜
供圖/王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