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財政一熄火,水電氣就齊刷刷都漲價了
地方政府沒錢了,所以,水電氣全面漲價的時代還是來了。
看幾個新聞:
水價漲了:
上海時隔十年上調水價,最高階梯漲價超50%,廣州發佈水價改革方案,新方案供水價格漲價幅度接近34%,咸陽、蕪湖、南充、贛州、曲靖等地陸續上調用水價格,漲價幅度在10%-50%不等。
燃氣價格漲了:
深圳、福州、鎮江等125個市縣發佈管道天燃氣漲價方案。
重慶居民投訴燃氣表“跑速加快”,隱形燃氣費翻倍,重慶政府回覆:已調查,情況基本屬實。
電費價格也要漲:
廣東、湖南、安徽、江蘇等多省公佈電價調整方案,開始執行新一輪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最高漲幅高達30%。
公共服務的漲價大潮已經席捲而來,生活成本一步步通脹時代,近在咫尺。
今天看了某券商的一份研報,報告裡說,中國城市的水電氣等公共服務費價格仍偏低,至少還可以翻個三倍。
嗯,那就從提出來漲價的人家裡開始翻三倍吧。
言歸正傳,深入一點去看這輪漲價大潮,既是被動漲價的無奈,也有主動漲價的需求。
核心就兩個:財政吃緊(被動)和擺脫通縮(主動)。
1)“低價+虧損+財政補貼”的模式難以爲繼
在我國,水電氣等產品被定義爲“公共服務產品”,目的就不是爲了賺錢,因此政府定價是主要方式。
爲保障民生,政府往往會將公共服務產品的價格壓得很低,再通過財政撥款來補貼水務公司、電力公司、燃氣公司等主體。
前十年,土地財政搞得火熱,地方政府有錢,補貼個水電氣都是灑灑水不足掛齒,但現在土地的水龍頭越來越小,各地政府財政也入不敷出了。
而水電氣等公司的成本還在不斷上升,一方面來自於大量水管、燃氣管道、電力線路的維護和更新;另一方面也是勞動力成本在上漲。
因此,虧損越來越嚴重。很多地方的水電氣企業連日常運營支出也要依賴財政撥款。
地方財政吃不消了,只能讓水電氣漲價,讓社會來一起分擔成本。
2)擡升社會運行成本來擺脫通縮
從去年開始,CPI就一直萎靡不振,代表了消費不足。
而今年兩會提出,本年的CPI要達到3%的目標,被稱爲溫和通脹,避免經濟陷入通縮的慣性。
但是喊大家多消費多購物,大家都在說“沒錢消費”。
因此,擡升基礎生活消費,通過增加剛性支出促進整個社會經濟體重新迴歸溫和通脹。
這方面就不展開了,點到爲止。
但無論如何,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中,公共服務的漲價已成趨勢。
大家明白就好,還記得報告說的嗎?未來至少三倍的空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