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媽媽專欄之新加坡上學故事
“我親歷的各國教育方法”開欄語:法國的幼兒園,沒有等級劃分;日本的小學生,冬天都穿短褲;美國的學校裡,從來沒有班幹部;新加坡的小學中學,大多隻上半天課;德國立法規定,不許學前孩子上學校以外的興趣班;澳大利亞的幼兒園,按天計算費用,很多小朋友不是每天都去幼兒園……
這些,都是真的嗎?這些,都是對的嗎?這些,都適合中國的孩子嗎?這些,需要怎樣的學習和借鑑呢?
作爲一個6歲孩子的媽媽,我也經常和一些已經在國外定居的朋友分享育兒經驗。一位嫁給加拿大外交官的女友對我說,你家小丸子4歲就能看書了,我家兒子都5歲了,每次數數還只能數到7!可是,他老爸跟沒事人似的!
每個國家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式都不同,每種文化的家庭教育方法也都有不同。那麼,我們何不讓親身經歷的媽媽們爸爸們,寫一寫他們在不同國家的獨特體驗呢?可以是學校教育,也可以是家庭教育。
我做這個系列文章的初衷,就是“採擷衆長,各取所需”。對於這些教育見聞,歡迎中國的家長們,一起參與討論、交流、溝通。
這是“我親歷的各國教育方法”的第一篇,由新加坡媽媽瑞琪專門爲“童書出版媽媽”這個微信號所原創撰寫。歡迎海外的爸爸媽媽們,和我聯繫,一起爲大家奉獻更多的精彩文章。
撰文:瑞琪(新加坡)
作者介紹:瑞琪,是一位在新加坡定居的媽媽。她曾經在某知名國際通訊社工作五年,去年開始搬到新加坡,她非常關心孩子的教育。這篇體驗寫的有理有據,採訪紮實,數據權威詳實。
瑞琪的教育感悟:任何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每位家長都該珍惜這次無法重來的難得的教育機會。
幾年前,還在北京上班時,有一次去參加一個新聞發佈會,“偷聽”到後面一男一女兩位企業家的談話。那位女士來自高考大省江蘇,自己是名校畢業,聽起來是位“虎媽”。她曾把女兒送到新加坡讀書,但後來又接回了國內。“新加坡的教育太鬆了,每天才上半天課,也沒什麼作業,學的內容又淺,跟國內的難度根本沒法兒比,現在中學了,我必須把她接回來,要不然學不到東西啊!”
“但她從小接受的是英文教育,回來能跟得上嗎?”那位男士問。
“跟不上就找老師輔導啊,過幾年還得參加國內的高考呢。要留學還是等大學再說吧,要出去就自己到時候努力吧!”
老公聽完這個“虎媽”的故事,問我,“你會把我們的小孩送回中國接受那麼嚴格的教育嗎?”我想了想,“還是讓她的童年輕鬆一點吧。”女兒在旁瞪大眼睛聽完我們的談話,長吁一口氣。
半天上課,很少作業,從不背課文
我剛來新加坡的時候,常在工作日的下午,看到滿大街穿校服的學生,心裡暗想,怎麼天天都碰上逃學的?
有一天搭地鐵,看到一波波的學生上車下車,實在忍不住了,問老公,“你們新加坡不是很重視教育嗎?怎麼那麼多人逃課?”“逃課?”,老公看了一眼穿制服的學生,說,“現在是下午,他們應該是放學了吧!”
原來,新加坡中小學都實行半天制,大多數小學都只上半天課,下午十二點半或一點就已放學,之後的時間全歸學生自由支配。中學也有些會到下午四五點放學,但只有上午上課,下午的時間留給學生參加課外活動。
“半天!太幸福了!”我忍不住大叫起來。
“但是,我們半天的課程很多的,連續上四五節課,每堂課40分鐘,中間只有一次20分鐘的休息。”老公說。
“你這是白天不懂夜的黑啊”,我開始跟老公描述中國學生讀書時代的艱辛,“想當年我從小學起就是全天上課,到了高中還上早自習晚自習,特別是考大學之前,早上七點就已經到校早讀,晚飯後還有兩節晚自習,九點多才能到家,然後還要寫作業,老師給的作業做完心裡還不踏實,還要自己找習題來做。”
老公聽完我的一番控訴深表同情,“哇!全天都上課?!回家還要寫作業?聽了都覺得很累。”說完拍拍我的背,“難怪你累的時候就駝背,原來是因爲寫太多作業。”
我尷尬地苦笑一聲,真羨慕新加坡的學生,“人人都長着一副沒有被欺負過的腰板兒”。
“孩子在這裡上學真的比國內輕鬆多了”,來自上海的新移民周女士說。她和先生在大女兒三歲時來到新加坡,已在此居住五年多,一年半以前在這裡生下小兒子,現在全家都是永久居民。
“當初因爲先生拿到這邊地一份工作,所以全家遷來,住了一陣子之後發現新加坡的環境對小孩子成長真的不錯”,她笑着看了一眼赤腳在居民區樓下游樂場玩耍的小兒子,“我們大概會長期定居在這裡了。”
新加坡的學校不僅只上半天課,作業也相當少。周女士的大女兒現在上小學二年級,幾乎從來沒在家寫過作業,“全國的小學生禮拜一都沒有作業的,這是國家的政策嘛。”
周女士用典型的中英文及本地方言語調夾雜的Singlish(新加坡英語)說,“他們也從來沒有背課文的要求,不論是華文還是英文,不像中國學生,大把的時間花在背課文上。”
我的幾個本地朋友也回憶說,他們小時候並非每個科目都有作業,而且多數在學校就能完成。
對於背課文這種事情更是覺得匪夷所思,“我們會需要記憶生詞,但不需要把整篇課文都背下來,這聽起來好像本來你要摘一朵花,結果花費了更多的力氣把那朵花周圍的草皮都帶回家。”
一位在本地理工學院(相當於國內的大專院校)當老師的朋友A說,“如果小朋友的腦中都塞滿了課文,還有空間留給思考嗎?”
人人都愛社團活動
只上半天學,那剩下的大把時光怎樣度過呢?那就是——參加社團。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新加坡的每個學生都必須至少加入一個學校的課外社團活動班。這些社團有點類似於國內的課外興趣小組。但不同於國內僅作培養學生興趣之用,新加坡的課外活動參與算分,在申請學校時,社團活動表現與文化課考試成績綜合考覈,對進入好學校有幫助。以新加坡排名前十的初中名校聖公會中學爲例,他們爲學生開設了豐富的社團,供學生自由選擇。
課程分四類:表演藝術團體(合唱團、管樂團、華樂團、口琴團、六絃琴團、舞蹈學會、中文戲劇學會、英文戲劇學會)、制服團隊(學生陸軍團、男童團、女童團、男少年旅、女少年旅、聖約翰救傷隊、女學生警察)、學會(美術學會、攝影學會、電腦學會、機械人學會、工藝學會)、體育隊伍(羽球隊、乒乓隊、籃球隊、英式女籃隊、棒球隊、武術隊)合計26個課外活動。
學生選擇課外輔助課程,學校從師資、時間、財力上給予全力支持。只要有十人以上選擇的項目,學校都會安排老師去教授,學校沒有專業師資則從社會聘請。學生也無需爲這些社團另外繳付費用!
“明年我就可以參加社團活動了!”周女士的女兒很期待。“每個學校都有一些特色的社團活動,比如她的學校是violin(小提琴)”,周女士介紹說。
一位新加坡朋友C說,學校的社團活動不僅僅是爲了給學生一技之長,更重要的是讓大家學會協同合作,加強社交能力。他在中學四年時間內持續參加了制服團體聖約翰救傷隊( 一個起源於英國的國際性慈善救援組織,成立初衷是救援戰地傷員,後隨英國在全世界殖民擴張而分佈於各殖民地)。“我們的訓練是每週一次,每次四五個鐘頭。其中70%的時間是做體能訓練,30%的時間學習急救知識和操作。”四年的學習下來,C將一本幾百頁的急救手冊記得滾瓜爛熟,“如果當初真的派我們去戰場救助傷員,我相信我們的體能和知識都足夠應付。就算遇到像小腸露出體外這樣的嚴重的受傷也懂得怎樣處理。”C很有把握地說。
他甚至曾爲自己做過一次急救。中學三年級溜冰時,C與人碰撞倒地導致手骨折“當時前臂骨頭刺了出來,周圍的人都嚇壞了,但我看傷口並沒有大量出血,所以我判斷不會因失血而導致生命危險,在急救車來之前,我依照在救傷隊學過的知識,指導身邊的人爲我簡單包紮好,還幫被我撞到的那個女生看了看傷處。”他給我展示手臂上長約十釐米的手術傷疤,“後來醫生也說我處理的很好。”
C當年就讀的是新加坡另一所師資力量雄厚的歷史名校華僑中學,這所學校每年都獲得衆多校友資助,爲學生提供一流的學習和課外活動設施,他們擁有奧林匹克標準的游泳池,田徑跑道,壁球場,網球場,體操館,足球場等,甚至還有一座地下氣槍場。
在新加坡居住的朋友,和在新加坡當老師的特別朋友指出:有些畢業班上課到下午六點,週六還補課;很多社團活動是爲了升入更好的學校,做加分準備;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自由的,每個學校執行起來參差不齊;很多學校的作業並不輕鬆,甚至在除夕那天,孩子還在寫作業;新加坡安排半天課,主要是因爲氣候原因和校舍過於緊張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