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強國 夢想激盪

體育,承載着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奮發進取的征程中,體育事業的成就光彩奪目。一個個爭金奪銀、超越極限的瞬間喚起無限豪情,在每一個時代激勵着人民羣衆,將每個人的夢想同中國夢、體育強國夢緊密地連在一起。

文明精神,野蠻其體魄

體育以人民爲中心、爲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將體育與人民羣衆緊緊相連。

國力�}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1917年,毛澤東在《新青年》上發表《體育之研究》,面對羸弱的國家“國力”和人民“體力”,年輕的毛澤東喊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時代強音

在國家積貧積弱的背景下,以毛澤東爲代表的共產黨先驅率先認識到體育的功能與價值。乘着新文化運動之風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體育改善民族體質、重塑民族精神的積極作用開始深入人心。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帶領人民參與和發展體育運動貫穿於革命實踐中。在艱苦卓絕的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體育”,爲中國近代體育的成熟注入了活力

在中央蘇區,許多地方開闢了運動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經常參加各種體育比賽。在他們的帶動下,蘇區軍民參與體育的熱情高漲。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將體育作爲強健體魄、提高人民體質的重要方法。在抗日救國的鬥爭之餘,在生活艱苦、物資匱乏的條件之下,邊區軍民仍踊躍參加體育鍛煉

馬海德醫生在回憶延安時期的生活時說,那時開展的體育項目很多――籃球、排球、乒乓球田徑、體操、舉重、游泳、滑冰、爬山,甚至能夠打上網球――雖然物質生活艱苦,但人們出於共同的信念和理想,都生活得非常快樂,在工作、學習和生產勞動之餘踊躍參加各種體育鍛煉。

東亞病夫”的帽子扔到了太平洋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1952年,毛澤東爲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題詞,成爲新中國體育發展的指導方針。

新中國成立之初,體育便承擔起提高國民體質、展示國力、凝聚民心的作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體育的熱潮在新生的共和國涌動。廣播體操的旋律、體育鍛煉的身影,成爲新中國蓬勃發展的最好註腳。

“過去說中國是‘東亞病夫’,我們把中國的面貌改變了。”1956年,毛澤東在《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中這樣講道。

改革開放到新時代,中國體育進入全面、規範發展的新階段,體育精神激勵着中國人投身大潮、激盪夢想,健康的意識和健身的積極性不斷提高。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每年的8月8日成爲“全民健身日”;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爲國家戰略;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就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爲發展體育事業的主體,把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爲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羣衆體育和全民健身的成績單愈發靚麗。截至2019年底,中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08平方米,提前實現了2025年的發展目標;在北京冬奧會籌辦的激勵和帶動下,“3億人蔘與冰雪運動”已蔚然成風,爲全民健身增添活力……體育,已成爲中國人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球轉動大球

一隻小小的乒乓球,敲開了兩個大國之間的交流大門――上世紀70年代的中美乒乓外交”,是世界外交史上的經典一幕。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體育在拓寬交流渠道、改善國際環境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從促進民間友好交往的中日“圍棋外交”,到“小球轉動大球”的中美“乒乓外交”,黑白棋子、小小銀球演繹出一段段歷史佳話。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79年中國全面恢復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後,中國體育全面融入世界體育發展進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體育事務。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行,讓中國與世界加深瞭解、增進友誼、跨越分歧,讓更多人看到了中國的巨大變化。2022年北京冬奧會,中國將以更開放的姿態、更自信的表達,爲人類攜手抗擊疫情照亮前路,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舞臺。

體育爲中外交流打開了多彩的交流之窗,成爲中國外交的靚麗名片。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與180餘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雙邊體育友好關係,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體育合作協議;有超過200名中國人在國際體育組織中任職,爲世界體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這是兩段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傳奇――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實現了人類登山運動史上的壯舉;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獲得世界冠軍,引發了全國學習女排精神的熱潮。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再度登頂,綿延60年的登山精神歷久彌新;2016年,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上奪金,延續30多年的女排精神感召力依舊。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體育舉國體制的優勢得以發揮,競技體育的綜合實力不斷提高。

從無到有――陳鏡開的第一個世界紀錄和容國團的第一個世界冠軍,拉開了新中國體育振興的序幕;許海峰的第一枚夏季奧運會金牌楊揚的第一枚冬季奧運會金牌,載錄了體育大國的崛起;乒乓球、跳水等傳統強項,締造了一支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夢之隊”。

走向世界――2002年,姚明登陸NBA賽場,成爲家喻戶曉的體育明星;2004年雅典奧運會,劉翔在跑道上的一躍震驚了世界;2015年,蘇炳添成爲第一位跑進百米10秒大關的黃種人……

勇攀高峰――近年來,中國體育在田徑和游泳等基礎大項和冬季項目上不斷取得突破,新一代體育明星挑戰極限的勇氣和捨我其誰的底氣,激勵着更多中國人追逐夢想。

舉辦奧運展現大國風采

“辦了亞運會,還要辦奧運會,你們下決心沒有?”1990年7月,年過八旬的鄧小平考察北京亞運會新建場館,當有關部門同志彙報亞運會籌備情況時,鄧小平卻問起了申辦奧運的問題。

曾幾何時,一百多年前的“奧運三問”縈繞在中國人心頭――“中國何時有人蔘加奧運會?何時能在奧運會上奪得獎牌?何時能夠舉辦奧運會?”從解答第一問到實現第二問的目標,中國人花了半個多世紀,而從實現第二問到完成第三問,只用了24年。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行,成爲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躍升的起點。競技體育自此多點開花,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中國人因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而更加自信,向世界敞開懷抱的態度更加明確。

而今,即將主辦2022年冬奧會的北京有了首座“雙奧之城”的美譽,中國也又一次肩負起奧林匹克盛會的大國擔當。習近平指出,北京冬奧會是我國重要歷史節點的重大標誌性活動,是展現國家形象、促進國家發展、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機。

全部12個競賽場館完工,“冰絲帶”“雪如意”驚豔亮相、英姿初現;一批冰雪項目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充分體現了黨的領導和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京津冀交出冬奧會籌辦和本地發展兩份優異答卷……如今,中國正堅實履行申奧承諾,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奧會將凝聚更強大的民族自信,見證一段新的征程。

與民族復興同行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體育產業從無到有、快速興起,日益成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方面――

1980年10月,廣州舉辦網球精英賽,賽事組織者依靠出售門票、場地廣告和比賽冠名權收回了全部投資,這標誌着中國體育產業化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1992年,“體育產業”的概念正式提出。足球職業化的試點性改革,打開了中國體育產業改革的大門。隨後,體育競賽、大衆健身及體育用品市場穩步成長,中國體育產業開始進入立體化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不斷出臺,體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體育產業成爲助力經濟增長、優化產業結構轉型、拉動就業消費的重要引擎。“十三五”期間,中國體育的產業增加值增速遠高於GDP增速。

展望未來,體育產業將在中國經濟大格局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近年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相繼出臺,描繪了體育發展的宏偉藍圖――到2035年,體育產業將更大、更活、更優,成爲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體育,將成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誌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