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支離破碎的農地
當我們到先進國家,如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的農村,總會感覺非常祥和,農地完整。(示意圖/shutterstock提供)
臺灣糧食供應危機,多年來所發生的農地亂象,政治駕凌專業的歷史真相,本書一一揭露!
民國八十九年農發條例修正案通過後,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允許農地農宅興建,有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造成優良農田大量流失!執政者漠視社會大衆只爲眼前個人利益的價值觀,忽略農地流失可能引發的糧食供應危機!
農地總量面積逐年減少,農地利用亂象逐年增多。臺灣的農地被濫用、誤用、佔用,愈來愈嚴重!臺灣的每一塊農地都成爲遊資炒作的商品,使得臺灣的農地價格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臺灣的農地和農業還來得及搶救嗎?
近年臺灣農地大量流失,被工廠、豪宅、太陽能板佔據,這都與政府的農地政策與農糧政策有着密切關係,特別是農地開放自由買賣以來,很多優良農田快速消失,已成爲臺灣不能再漠視的重大議題。
在地方政府人力預算不足情況下,維護農地農用形同口號,農地上違法的豪華農舍、工廠林立,嚴重破壞農業經營環境。現在政府推動農業種電,更是帶頭破壞農地的行爲,使得農業發展受到嚴重傷害。
務實的思考如何合理的使用農地,農業使用不再以耕作爲限,如何發展農業成爲可獲利的事業,讓從農者能有一定的收入,才能確保農地的合理使用。產學合作可共創雙贏,農業與科技結合,從產品開發、生產、管理到行銷,都能因科技與資訊的高度發展而有結構性的變革,可創造產業更高的利潤與附加價值。
農業的發展更是與糧食的供應息息相關,臺灣是個島國,當發生天災人禍,或國外進口斷鏈,或發生戰亂,屆時缺糧危機將是嚴峻的考驗。如何防止另一次的農地浩劫,怎麼做纔會有臺灣農業的未來?書中一一列舉出臺灣潛藏的諸多危機,提出諍言,值得社會大衆一起深思。
【精彩書摘】
每次到先進國家看到他們如此嚴格的保護農地,而臺灣卻如此恣意的破壞農地,十分沉痛。當我出國回臺灣從飛機的窗口往下看,或坐火車望向窗外,看見臺灣支離破碎的農地,就有一種「國在山河破」的感慨。
先進國家以優渥補貼,嚴格保護農地
當我們到先進國家,如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的農村,總會感覺非常祥和,農地完整,農宅集中在一起,勾畫出美麗的鄉村景象。中國大陸對農地的保護也非常嚴格,農地絕對不準有任何非農業建築,否則地方領導馬上撤職。這些限制就是爲保障人民賴以爲生的乾淨高品質糧食,不能掌握在其他國家。換言之,糧食安全是國安問題。
農業土地的利用特性不同於非農業使用,它是成片的,農業土地的價值由生產力決定,而工、商業的使用則是點狀的,重視的是區位,兩者截然不同。農業用地能獲得可計報酬決不可能像蓋房子與工廠那麼高。
換言之,不論先進國家或開發中國家,土地做爲農業利用的每單位土地投入報酬,絕對低於非農業使用的報酬,但各國國土計劃的功能分區中,農業發展區的土地都是佔最大比例,因爲一個國家需要糧食、生態、文化與休憩空間。
若比較各國對農業的補貼,可以發現,越是先進的國家對農業的補貼比例就越高。主要因爲農業的生產屬於生物性的產程,時間長、具易腐性,受天候影響而風險高,所以政府有責任以補貼或保險方式,維持農業經營的所得。
一旦農業收入欠佳時,政府絕不會允許農地變更爲住宅區或工業用地,蓋農業區不允許個案農地變更地目,農業經營破產者只有把農地出售給其他務農者而離開農業;換言之,這塊農地的農業經營者已更換,但農地還是農地,也就是所謂的「管地不管人」。
例如,美國農業州的農業收入不景氣時,州政府或聯邦政府會透過貿易談判方式加強外銷需求,來提高農業收入的穩定,而不是像臺灣的民意代表要求農地變更,甚至最近農電爭地激烈的屏東縣,任由外地來的能源業者爭食大餅,展開圈地大戰。尤其業者甚至公開宣稱要「農地都更」、「拿掉農地農用的神主牌」,完全不理解一個國家保有農業與農地對糧食、生態與文化的重要性。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能源價格波動,甚至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政府應從全球戰略的觀點、國際穀物生產與價格波動及生態環境,把更多面向或政策目標納入思考,包括未來人口結構、城鄉發展、社會經濟變遷、國際情勢及農村穩定等面向,都應先做分析,以制定合宜的政策措施,保護足夠的優良農地面積,以確保「糧食安全」,這也是國土計劃之重要議題,農委會及相關單位,應藉此次疫情重新檢視糧食安全相關問題。
(本文摘自《誰偷走了農地》/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1947年出生於臺灣新竹,畢業於新竹中學、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中興大學農經研究所,獲美國伊利諾大學農經學博士。
研究所畢業後,先後曾任經濟部物價督導會報科長、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復會)技士、行政院農發會企劃組組長,於1984年回中興大學農經研究所擔任教授、所長及農學院院長。於1997年5月在院長任內,借調擔任行政院農委會主任委員,於1999年12月辭去主任委員,歸建中興大學任教,2000年10月擔任中興大學校長。於2002年依政務官條例於農委會申請退職後,分別受聘擔任環球技術學院校長、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副校長、亞洲大學副校長、中州技術學院校長,及亞洲大學講座教授,於2018年2月退休。
曾分別在駐臺國際機構,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FFTC)、臺灣土地改革訓練中心,及臺德社會與經濟協會擔任理事主席。也分別在國內重要學術團體,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中華農學會、臺灣農村發展規劃學會,及臺灣農業資訊發展學會擔任理事長。
相關著作:
《臺灣農業邁向現代化之路》(1991,茂昌圖書)
《邁向新世紀的農業》(2000,豐年社)
《誰偷走了農地》/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