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剎不住”撞牆,小米卻逆風上分了

(文/張家棟 編輯/張廣凱)

《飛馳人生1》中,主角張弛在知道沒有剎車的狀況下,毅然爲了心中的執着踩下了油門,引人同情。而在現實世界的賽道中,車輛“剎不住”撞牆,整車廠卻往往是“首鍋”。

4月9日,一則小米SU7賽道首撞的消息,火遍了整個互聯網。

由於小米SU7定位於轎跑車型,且在前期營銷中,無論是創始人雷軍還是不少汽車博主均表示小米SU7的動力與操控性能優異。所以,在本次事故後,有網友表示,小米SU7似乎並沒有宣傳中那麼厲害,並認爲小米在駕控方面的宣傳有吹噓嫌疑。

然而,隨着4月11日當事人“堂主撩車”發佈視頻對小米SU7的賽道首撞始末進行復盤後,輿論對於小米SU7的評論,似乎也再度迎來了轉機。在車圈營銷手段越來越激烈的當下,小米對宣傳口徑的把握卻顯示出更加成熟和穩健的一面,對行業或許有着更多啓發。

剎不住並非小米的鍋?

小米SU7剎不住車,原因究竟在哪?在“堂主”現身說法之後,答案已經較爲明確。在他看來,經過了5圈的激進駕駛之後,車輛原裝的剎車皮被磨光是事故的主要原因,而由於原創剎車皮並非爲賽道設計,消耗速度即使偏快,也很難說是廠家責任。

對於剎車失靈是否能夠被提前感知,“堂主”在視頻中也表示:當時撞車其實是有預兆的,在最後一個彎道前重剎了一腳,聽到了磨鐵的聲音,就已經感覺到剎車沒了,但是對車輛抱有幻想,想着最後一個彎道扛過去就行了,還是想刷一個更快的圈速,堅持一下應該問題不大,但不幸就在這時發生了碰撞。

他還解釋稱,“一位賽車手爲了刷最快圈速,去堅持嘗試極限駕駛,或許是普通用戶無法體會的感受”。

視頻中也能夠多次看到,在刷圈的小米SU7發生事故前,已經出現過多次“由於制動系統溫度過高,導致剎車效能下降”的提示,而且“堂主”自身也表示,天馬賽道一圈需要踩7次剎車,T9(9號彎)之前需要踩5次剎車,在賽道中共跑了5圈半,累計踩了40腳剎車,剎車皮就徹底消耗完了。

隨後也有不少車圈博主爲小米解圍,稱大多數乘用車的出廠原裝剎車均適用於用戶日常駕駛,如果想要走向賽道,首先需要車主自身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經驗積累,同時在車輛方面,也建議配套改裝專用的賽級設備。

以小米SU7爲例,4月9日,小米汽車在小米SU7答網友問(第十二集)中明確表示,小米SU7 Max 制動系統採用NAO摩擦片,此摩擦片適用於用戶日常駕駛。是平衡制動噪音和制動性能,且滿足公共道路駕駛需求的主流產品。小米還在本條回覆中呼籲,不要“輕易嘗試小米SU7賽道駕駛挑戰,感謝大家的理解與支持。”

而車評人“極速拍檔-Jacky”則提到,小米官方給出的說法是,SU7原廠剎車皮更多是爲了靜音、剎車柔性以及能耗等方面考慮,如果小米想要進一步打造賽道級產品力,期望後續能夠儘快上架高性能剎車皮。

有趣的是,就在SU7賽道首撞前一日,另一位經常跑賽道的車評人“鍵盤車神教教主”,則在自身的小米SU7下賽道視頻中提到了SU7原廠車型的制動問題,他表示:如今的新能源車大多采用電子剎車,其腳感不會像傳統車型一樣軟,車輛的熱衰減往往來得十分突然,即便是資深的賽車手,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適應,建議大家不要輕易下賽道。

“逆風”變“順風”,小米營銷贏在哪?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數車評人眼中,小米SU7的本次賽道事故,都並非小米自身的產品力問題。

當事人“堂主”還在視頻下方表示,小米SU7是少有的“日常舒服,賽道快,底盤質感好”的車型,作爲一家跨界造車的企業而言,其優質的底盤調校足以讓“黑水軍”閉嘴。對於小米SU7刷出的賽道圈速,“堂主”還大家讚賞,反而變相給小米做了宣傳。

可以說,這次撞車事件,小米堪稱是“逆風”變“順風”。

與過往跨界新勢力在傳統車媒口中難得的好評不同,小米SU7恐怕是鮮有能夠令垂類車評人一致認同的產品。這是小米能夠在輿論上佔據上風的基礎所在。

從小米SU7目前的產品表現來看,無論是3s級的加速能力還是“人車合一”的駕控質感,都得到了專業汽車媒體的一致好評,這恰恰證明了其技術能力的出衆。

而在各個賽車博主的評測以及易車發佈的圈速榜中,小米SU7都有着令人驚豔的賽道表現。在燃油車時代,用原廠配置跑出高規格的賽道成績,也常常被看作一臺車在市場中極致運動化的證明。

從這點來看,小米SU7的產品面與營銷面,並不會令人產生嚴重的“割裂感”。

而除了自身產品力過硬之外,小米在營銷火候上的把控也值得借鑑。

例如,儘管雷軍長期堅持以保時捷、特斯拉等注重操控的廠商對標,但小米的“對標”與“拉踩”往往能夠保持在合適的程度之內,甚至有時表現爲謙卑。

例如,雷軍在發佈會上承認了保時捷的技術沉澱在短期內難以超越,同時也表示自身在3年造車時間中對汽車技術進行了全面“補課”。在這個車企發佈會動輒“遙遙領先”的時代,不過分誇大產品力,或許並不意味着本身的技術不足,而是出於對消費者的負責。

儘管SU7本身充滿運動屬性,但是相比於一些偏愛技術性宣傳的友商,小米在發佈會上並未過分強調賽道性能,這也使得賽道上的事故很難被歸咎於企業自身。

因此,部分“消費者”在購車後的“不理性”用車行爲,目前來看尚未發展爲對於小米品牌自身的損害。

自小米上市後,小米官方也不斷通過“小米SU7答網友問”的形式,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並快速解讀消費者面臨的問題,進一步強化了小米汽車“平易近人”的形象。

可以說,小米在贏得“潑天流量”的同時,其在營銷上展現出的成熟和剋制才更值得行業學習。

我們也期望,車企在這個“內卷”的時代,切忌爲了佔領流量高地,盲目地對自身產品進行誇大營銷,否則,當“浮誇的言語”破碎,巨大流量帶來的反噬,不僅將令其自食惡果,同樣也將危及整個業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