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崗位教技能 就業穩收入增(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③)
核心閱讀
在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中,北京充分發揮勞務協作的作用,促進內蒙古等地羣衆就業增收:積極對接,吸引當地農村勞動力赴京務工;設立項目,幫老鄉在家門口實現就近就業;開展培訓,助鄉親們掌握一技之長……一系列舉措拓寬了就業渠道,夯實了羣衆穩定增收的基礎。
近年來,北京市始終把開展勞務協作、促進被幫扶地區羣衆就業作爲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的重點工作,加大就業政策支持力度,努力促進困難家庭勞動力就業創業,形成長效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據介紹,北京通過勞務幫扶、送崗上門、技能培訓等多項舉措,已幫助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對口幫扶地區建檔立卡人口赴京就業21741人,就地就近就業175089人,不斷拓寬當地羣衆勤勞致富的渠道。
幫助羣衆赴京務工
“做夢也沒有想到,我來北京上班了!”與北京順義區企業嘉寓集團正式簽約上崗的蒙古族姑娘韓令春,激動地在日記本上寫下這一行字。
韓令春來自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中旗架瑪吐鎮大新艾力嘎查,曾是一名尿毒症患者。在順義區派駐科左中旗掛職幹部入戶家訪時,韓令春表示自己想去北京就業。瞭解情況後,掛職幹部多方聯繫,幫助韓令春量身製作簡歷。最終,她順利通過招聘,來到順義區嘉寓集團擔任行政助理。
科左中旗總人口54萬,其中農村牧區人口45萬。閒置勞動力多、合適工作崗位少,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科左中旗藉助北京內蒙古兩地協作,啓動勞務幫扶計劃,培育了多個勞務品牌。
“能來北京工作,多虧了兩地幫扶項目!” 勞務幫扶項目的受益者、同樣來自科左中旗的白福生說。他就是通過村委會下發的幫扶計劃通知獲悉招工信息,才找到了在北京當外賣騎手的工作。來北京的第二個月,白福生就拿到了6000多元工資,這讓他的工作勁頭更足了。
白福生的經歷並不是個例,而是科左中旗羣衆通過勞務輸出實現增收的一個縮影。“兩地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出實招、下真力,建立了勞務協作對接機制。對通過有組織輸出、並在北京實現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的人員,每人發放2000元穩崗補貼。這一舉措有效提高了當地羣衆赴京務工的積極性。”順義區掛職幹部楊志勇介紹,截至目前,科左中旗已有300餘人在京就業。
爲了進一步幫助當地勞動力轉移就業,雙方還在順義區成立了北京內蒙古勞務協作科左中旗駐京服務中心,專門服務進京務工人員,開展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就業援助、勞務關係協調等公共服務。與此同時,北京就業快車網與科左中旗實現互聯互通。求職人員可通過放置在科左中旗政務服務中心人社大廳的顯示屏,實時瞭解北京就業市場用工信息,登錄就業快車網站進行求職登記,並通過系統遠程面試,實現進京就業。
家門口設就業項目
足不出村就地致富
在內蒙古武川縣哈樂鎮義興元村的雪菊茶加工車間裡,工人們正在打包烘乾好的雪菊。這些雪菊將通過北京援建企業銷往全國各地。“來北京幫扶的就業項目上班後,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正在這裡打工的村民蘭熙璋笑着說。
“發展產業爲羣衆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提升就業率,確保了羣衆的收入不斷增加,爲脫貧後繼續致富提供了保障。”來自北京門頭溝的掛職幹部、武川縣副縣長曹子立介紹,自門頭溝區和武川縣確立東西部協作關係以來,門頭溝掛職幹部團隊從促發展、保就業的大局出發,積極推動兩地就業項目建設,帶動當地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
2019年到2020年,義興元村先後收到門頭溝區社會幫扶資金40萬元,建設雪菊加工車間1個,廠房面積近200平方米,配套購置烘乾、分選、灌裝設備和晾曬、存儲設施,並預留部分資金啓動車間生產和運行。“雪菊加工車間建起來後,不僅解決了本村雪菊加工難的問題,還可以向周邊地區提供雪菊茶加工服務,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賺錢。”義興元村黨支部書記史文光說。
在大青山鄉烏蘭不浪村的就業項目車間,孫毛眼老人正在完成最後一道工序――縫製編織袋抽繩。老人穿針引線,動作乾淨利落。武川縣是馬鈴薯、葵花籽生產大縣,專用編織袋卻長期從外省購買。兩地協作後,在烏蘭不浪村建設成立了編織袋縫製項目,年產量可達700萬條,車間僱工全部聘用本村脫貧戶。
與此同時,壩頂村利用門頭溝區兩地協作幫扶資金12.7萬元建設了莜麪加工車間項目,安置脫貧戶長期務工;納令溝村利用幫扶資金50萬元新建油料加工車間,通過帶動就業、收購油菜籽帶動31戶羣衆持續增收……
曹子立介紹,2018年到2020年間,門頭溝區在武川縣先後建起13個協作產業項目。一方面,支持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促進了產業發展。另一方面,以產業項目爲就業載體,激發起當地羣衆的內生動力,“送崗上門、就近就業”的幫扶模式有效帶動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讓羣衆“足不出村、就地致富”。
上崗之前組織培訓
掌握技能助力就業
“這是煙薯25號,煮熟後糖汁滴滴答答的,特甜!”在鏡頭前介紹起家鄉特產,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村民王洪巖如數家珍。樸實的外貌、略帶幽默感的口音和對地瓜品種的熟悉,讓人感到親切。
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王洪巖只用了3年。2019年,北京市通州區出資近百萬元協助建設的奈曼旗電商運營中心正式運營,培訓人員走進村子,教村民直播帶貨。剛開始,王洪岩心裡也犯嘀咕,自己學歷不高,口才一般,直播的時候都不知道說啥。經過培訓,王洪巖在鏡頭前的狀態越來越自然,直播間的粉絲也越來越多。
只有不斷提高脫貧羣衆的技能水平,讓他們擁有持續自我造血的能力,才能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在兩地協作過程中,我們聚焦當地的電商產業重點發力。通過培訓,幫助村民學會如何吸引粉絲、提煉商品特色、挖掘產品的文化內涵、製作剪輯有質量的視頻等。截至目前,奈曼旗已發展本土電商企業60家,嘎查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486個,電子商務從業人員達到1500餘人。”來自通州區的掛職幹部邱程介紹。
早在2018年12月,通州區和奈曼旗就成立了就業技能培訓實訓基地。通過職業培訓,掌握一技之長,越來越多的當地羣衆實現了就業,正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奈曼旗八仙筒鎮姐妹服裝加工廠裡,縫紉機聲響個不停,女工們正在忙碌地進行服裝生產加工。“免費培訓後上崗,每個月的收入能有3000元左右。”脫貧戶白託雅一邊麻利地操作着機器,一邊娓娓道來。對於對口幫扶的好政策,白託雅感激不已。
“北京市已爲對口幫扶地區舉辦技能培訓班600餘期,開展家政服務、中式烹飪、家電維修、護路員等實用性強的培訓項目,培訓勞動力2.8萬餘人,其中建檔立卡人員近1.8萬人。”北京市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北京將開展人員摸排,動態掌握務工人員信息,建立北京市單位用工需求清單、在京務工人員清單、被幫扶地區有意願外出務工清單,加強人崗匹配和精準服務,充分發揮勞務協作在就業增收方面的作用,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