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親家庭子女 升大學比例較高
中央研究院歷時20年,調查臺灣青少年成長曆程,近期發表「臺灣青少年成長曆程」。圖爲青少年在家以筆電、平板上網狀況。(本報資料照片)
科技新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歷時20年、收集約5400名樣本,調查臺灣青少年成長曆程研究,近期發表「臺灣青少年成長曆程」(Taiwan Youth Project, 簡稱TYP)指出,早期家庭經驗對青少年產生長期影響。如若父母沒有離婚、分居或去世,子女會有較高比例在高中畢業後繼續念大學;非雙親家庭則有較高比例唸完高中職後選擇就業。說明青少年期的家庭結構,不僅影響子女對自己的教育期望,也影響子女的教育成就。
調查研究由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伊慶春擔任召集人,他說,統計資料發現,父母離婚影響子女對親密關係的態度,且父母離婚時間點,影響程度也不同。若父母在小孩12歲前離婚,因家中缺少雙親之一,孩子對未來親密關係更渴望,而有較高比例的人會有約會對象;如果父母離婚時間是在13到18歲青少年期,較高比例的人表示「無婚姻期待」。顯示父母離婚早晚,影響青少年在成年初期的約會與婚姻行爲。
研究小組也發現,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升學時間影響。美國青少年15歲後,進入青春期階段,憂鬱症比例明顯升高,在18歲成年後趨穩,是比較自然的生理狀態模式。反觀臺灣年輕人,則在15歲、18歲及20歲位於憂鬱症症狀高峰,即在於15歲要考高中、18歲要升大學,到了20歲則有進入職場的煩惱,不同於美國趨勢。
伊慶春表示,資料分析發現,臺灣家庭仍持續面臨傳統與現代的衝擊,同時影響到家庭中青少年的價值觀與行爲,計劃也呈現出我國社會本土性發展模式,樣貌與歐美國家有很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