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廢死爭議 賴清德誤導民意(吳楚仁)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被問到國民黨對手侯友宜拋廢死議題,幕僚就稱聯訪結束,賴也轉頭繼續行程。(賴佑維攝)

新北市國三生割頸案掀起死刑存廢的討論,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卻指出,特定臉書協同使用帳號,將割頸案連結廢除死刑是「中國介選」。他把國家重要的死刑刑事政策與法律問題,以簡單化的「選舉語言」導向外力介選,是對被害人、主張廢死、反廢死者及現行的法律打了一巴掌。

臺灣社會每遇到重大殺人案件,經常挑起死刑存廢爭論,「殺人償命」應報主義思想及「梟首示衆」的嚇阻作用,成爲支持死刑的正義伸張,但隨着司法人權、教化修復的理念興起,廢死在近20多年來也掀起另一股聲浪。但面對這兩種對立的意向,任何言論表達都是一種民意,雙方各自的主張,最終都必須觸及法律上是否修改《中華民國刑法》的死刑法條,而不是涉及政治選舉操作。

這次,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提出絕對不廢除死刑(不修法),並質疑民進黨政府「滿多死刑都沒有執行」。賴清德只以馬英九時期簽署兩公約、《執行死刑規則》的條文規範作爲藉口,沒有對死刑表態,甚至把死刑議題導向「中國介選」,這個選舉論調衍生諸多質疑。

其一,現行的《刑法》已在2006年將過去的絕對死刑之罪全數修改爲相對死刑,可處死刑的多偏向重大暴力殺人案件,不僅被公認是有效的犯罪嚇阻,也是保護受害家屬的心情與權益,賴清德難道無法以同理心對待被害者家屬?反而要指控這些討論是中國介選,棄被害人的權益與心情於不顧?

其二,馬英九執政時期通過的兩個國際人權法典,根本沒有排除死刑,而是強調慎用死刑精神,法務部在執行死刑的程序上,只要符合犯情節最嚴重的罪、所依法律不違反公約及殘害人權公約、依終局判決三個條件,仍可執行死刑。賴清德公開認同這樣的死刑規則,爲何不表態支持法務部執行死刑?況且民意反對廢死的意見與法務部審慎執行死刑,兩者最終結果都是在「維持現行的死刑制度」,賴清德導向是中國介選,豈不是糟蹋公務員嚴格限死與依法行政的用心?

其三,對死刑的存廢意向,臺灣自1990年以來皆有不同單位進行死刑態度調查,包括政府部門的法務部、學術單位的中央研究院、各大專院校,民間各平臺或論壇也常見爭論,但均未發現政治力的「中共介選」,這次侯友宜卻被質疑,是巧合或是被故意誤導?

2日ETtoday曾公佈最新民調,高達7成多民衆表示不支持廢除死刑,在當前的主流民意下,廢死恐怕讓民衆對現行的刑事政策與刑罰體制失去信任,若再把這個廢死的民意聲量定調爲「中共介選」,民進黨恐怕自食惡果。

(作者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