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可殺 不可強迫戴口罩

我們公司的tea round以組爲單位,人數比較少,常常一次只需要泡三杯茶就好。(圖/《大不列顛小怪僻》/時報出版)

泡茶一定要先倒牛奶、下午茶可以配香檳、找不到電燈開關的洗手間……

搞不懂卻無比真實的第一手英國生活見習錄!

彬彬有禮、對於全民排隊無比自豪的英國人一旦手握方向盤就換了人格,超車、比手勢、闖黃燈樣樣來,盡情做自己;堅信喝熱茶能消暑之餘,和「tea」有關的單字也特別多,常讓人困惑「Come to our house for tea」到底是指吃晚餐還是喝杯茶;若想參透迂迴的英式說話術,第一步就是在聽到純正英國腔悠悠說出「very interesting」時,自動翻譯成「這是什麼謬論」。

經常需要維修的百年老屋比新成屋更搶手、無法接受魚味卻熱愛炸魚薯條……不論是獨步全球的洗碗法、「六個星期後就會自動好了」的佛系醫療觀,還是高跟鞋平均高度穩居全歐之冠,日不落國的平凡生活總能帶來文化衝擊,時不時尷尬癌發作的盎格魯薩克遜民族遠比你以爲的更有趣!

【精彩書摘

要是沒有爆發新冠肺炎,我們大概永遠不會知道東西方對於戴上口罩這件事竟然有如此天差地別的想法。尤其是英國,把「士可殺,不可辱」改成「士可殺,不可強迫戴口罩」似乎都行得通,對許多英國人來說,戴口罩真的會要了他們的命,有人甚至誇張地說寧願得病也不要戴口罩。

英國人到底有多抗拒戴口罩?英國政府爲了控制疫情「不得不」多次改變口罩政策的「心路歷程」又是如何?以下是我從二○二○年初疫情爆發,英國全國上下沒人相信戴口罩能防疫,到後來政府承認戴口罩有助防疫,並在疫情出現半年後纔將戴口罩納入防疫政策的第一手觀察。

二○二○年一月新冠肺炎在中國爆發並迅速蔓延到亞洲其他臨近國家時,英國也在一月底出現第一個個案。當時英國人普遍覺得沒什麼好怕的,新冠肺炎只是一個「亞洲來的疾病,就像嚴重一點的感冒而已」,壓根沒把疫情放在眼裡。

英國人在疫情初期對新冠病毒到底有多輕忽?最經典的例子應該是一月底英國政府以專機接回滯留在武漢的英國公民,卻被發現撤僑專車的巴士司機統統沒戴口罩。媒體詢問巴士公司,巴士公司直接把球踢給政府。政府的理由是:高危險的僑民都戴了口罩,我們健康人不用戴就被保護到了。對比其他亞洲國家撤僑時大陣仗的保護措施,英國人的大意果然讓他們在後來付出慘痛代價:三百多萬人確診、十多萬人死於新冠肺炎。

二月,疫情在亞洲迅速擴散,當我建議兩位即將前往日本出差的英國同事戴口罩時,他們很委婉地拒絕了我,理由是覺得只要聽從政府的指示,勤洗手就不會有問題。這件事讓我感到莫大的心理壓力,畢竟不只他們,整間公司、甚至全英國都不認爲戴口罩是必要的防疫手段,不但民衆沒有戴口罩的習慣,政府推廣的衛教宣導短片也不主張戴口罩,而是宣導以打噴嚏或咳嗽時遮住口鼻,以及常洗手做爲主要的防疫方法。

當時的英國醫療體系公認,戴口罩的防疫效果有限,無法阻絕病毒透過眼睛傳染的可能性,如果沒有勤換口罩更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防疫專家」甚至說,戴口罩會製造假性安全感,讓人忽略洗手的重要!

聽到如此「有創意」的藉口,我打心底對英國人抗拒戴口罩的堅定意志「刮目相看」,更加相信英國人當年如何憑着堅強的意志力,以一介小島國家之姿,在二戰時成爲唯一成功抵擋納粹德國侵略的國家(真心佩服,絕無諷刺)。

進入三月,政府繼續提倡「口罩無用論」的同時,英國境內的新冠肺炎確診數不斷攀升,從每日數百人確診到上千人,爲了防堵疫情持續擴大,政府終於在三月二十三日宣佈全國封城。封城期間除了醫護人員、警察等必要工作者必須出門工作,其他人一律在家工作,一天只能外出運動一次,剩餘時間都要待在家裡,家戶之間禁止互訪。此外,學校停課,所有商店、餐廳、酒吧、電影院、健身房等非必須店家統統關閉,只有超市對外開放。

即便執行如此大刀闊斧的防疫政策,卻還是沒有列入「戴口罩」。直到封城進入第八週,二○二○年五月十一日,英國因爲疫情死了三萬多人,政府「終於」改口,表示在密閉場所把口鼻遮住有助防疫。雖然官方還是堅持大衆不要戴醫療用口罩,把它們留給醫護人員,至少終於承認口罩有用了,這應該是英國建國以來史無前例的創舉!

二○二○年六月四日,繼五月首次肯定口罩的防疫功能後,英國政府在死亡人數破四萬時,「超後部署」地頒佈了搭乘大衆交通工具強制戴口罩的政策,不遵守者將被罰款。時間點晚了整整三個月,被諷刺就像是舉辦 baby shower 時才呼籲準爸媽記得使用保險套,讓人忍不住狂翻白眼。

更扯的是,明明已經後知後覺,這項政策還不是立即生效,而是六月十五日纔開始執行。讓人不禁想問英國政府,戴口罩就戴口罩,不需要挑良辰吉時好嗎?自從這項政策公佈後,許多嘴硬不怕死的英國人大表憤怒,甚至說寧願死也不願意戴口罩,真爲「士可殺,不可強迫戴口罩」下了最完美的註解。

就在搭乘大衆交通工具強制戴口罩的政策上路同一天,政府也宣佈了封城後的最大解禁──所有商店全部恢復營業。好笑的是,直到商店重新開門一個月後,政府纔再次慢半拍地宣佈,從七月二十四日起,進入商店必須戴口罩。奇怪了,六月十五日到七月二十三日這段期間不用戴口罩有什麼特殊原因嗎?還是過了一個月發現確診數又增加,所以「不得不」推出這項措施?

二○二○年八月底,因應中小學即將開學,戴不戴口罩再次成爲焦點,英國政府再一次「不負衆望」地展現了在口罩政策上猶疑不決的態度。從一開始說全體師生不用戴口罩,到開學前幾天突然政策急轉彎,改成十一歲以上中學生必須戴口罩,但只需要在走廊等公共區域戴,在教室裡不用戴。

學生一天中待最久的密閉空間就是教室,如果要認真防疫,教室纔是要加強的重點呀?英國政府的口罩政策就是這麼匪夷所思。當正讀小學三年級的小龍包堅持在學校一整天都戴口罩,只有吃午餐纔拿下來時,竟然還受到老師的「柔性勸導」,理由是政府認爲幼童感染新冠病毒的比例不像成年人這麼高,就算染疫通常也是輕症,所以十一歲以下的兒童不需要戴口罩。還好七歲的小龍包力排衆議,拒絕了老師的「好意」,成爲全班唯一、全校唯三戴口罩上學的學生。

經歷了許多次轉折、延宕、落後世界其他國家防疫腳步好幾拍後,英國政府好不容易漸漸宣佈在不同的室內場合需要戴口罩,並在二○二○年九月,也就是疫情已經在英國蔓延超過半年之後,終於將防疫口號改成「Hands Face Space」,要求大家以洗手、戴口罩遮住口鼻,以及保持社交距離這三個方法來防疫,算是正式向全國人民宣佈戴口罩是防疫的主要方式之一。

對於口罩如此後知後覺,而且如此不乾脆、不簡單明瞭,加上諸多但書與奇怪的限制,這件事對我的衝擊實在太大了,而且想破頭都無法理解爲何英國人會如此強烈抗拒。爲此我訪問了很多人,歸納他們的說法,得到以下三個勉強可以解釋這詭異現象的答案(之所以說「勉強」是至今我還是覺得很扯!怎麼會有人像英國人如此冥頑不靈)。

第一個答案主張,口罩是給快死的人戴的。

傳統觀念上,英國人認爲口罩是給病入膏肓的人戴的,他們認爲只有病到那種程度的人才會渾身充滿病毒,需要用口罩來保護其他人,如果明明沒有病到那個程度,就不要戴口罩出來嚇人。

對!就是這麼荒謬,而且是存在於英國文化許久,已經根深柢固、很難改變的觀念。其荒謬程度好比某些國家的男性還是對女性保有處女情結般不可理喻,對於相信的人來說卻又如此堅不可摧。

第二個則是戴口罩會引人側目。

和世界上許多民族相比,英國人是非常低調的民族,他們痛恨在臉書上放閃,也不太習慣接受讚美,如果突然被稱讚總是尷尬癌發作,更別提在大庭廣衆下成爲衆人矚目的焦點,絕對會要他們的命!

好死不死,在公共場合戴口罩就是個超容易引人注目的行爲,一旦戴上口罩,就像爲自己貼上「我是怪咖」的標籤。這導致英國人在疫情初期很難卸下心防,戴口罩成爲極難克服的心理障礙

最後是把臉遮住會讓人聯想到恐怖攻擊。

打從二○一六年以來,歐美社會的恐怖攻擊事件愈來愈多,強化了西方人對於把臉遮住者的恐懼感。畢竟無論是你死我也死的自殺式炸彈客,還是瘋狂大屠殺的狙擊手,這些恐怖分子在肇事時,臉上大部分都是矇住的,導致歐洲人一直對「把臉遮住」這件事心存疑慮,疫情初期歐美國家自然出現反口罩的聲浪。

由於對口罩的抗拒與不熟悉,西方人對戴口罩也產生了一些錯誤認知。譬如許多英國人堅持戴口罩會造成大腦缺氧,或是影響小朋友的腦部發育,世界衛生組織還爲此在網站上特別澄清,並羅列了其他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下的 COVID-19 迷思與不正確的防疫觀念,予以一一破除。

新冠疫情就像一面文化衝擊的照妖鏡,照出世界上各民族在防疫認知上的文化差異,也讓英國人不得不放下對口罩的成見,接受口罩能夠防止疫情擴大的事實。經過疫情的洗禮,目前在英國爲了防疫主動戴上口罩,已經像常識一樣是大家公認且稀鬆平常的事,走在路上隨處可見戴口罩的英國人,進入店家或室內空間也絕對會將口罩戴好戴滿,之前那個人人抗拒戴口罩的英國,已恍若隔世般離我們很遙遠。

而對於視戴口罩爲家常便飯的我來說,疫情期間除了親眼目睹這場別開生面的「口罩扶正記」,也再次被點醒了文化衝擊真的無所不在,千萬不要預設全世界的人都和自己有一樣的文化理解,即便是那些被我們視爲常識的平凡事物,在來自其他文化的人眼中,可能都是從來沒聽過的科學新知

(本文摘自《大不列顛小怪僻》/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讀者太太(Mrs Reader)

英國人妻讀者太太,因冠夫姓成爲Mrs Reader。

臺北人,讀過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復旦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後當了五年記者、兩年精品公關。

二○一一年移居英國,任職英國行銷顧問公司客戶經理,同時身兼《商業週刊alive》、天下雜誌換日線》、《關鍵評論網》等雜誌專欄作家,撰寫和英國職場、時事相關文章,斜槓生涯資歷超過八年。

相信文化交流是進步的動力,吸引力法則是成功的關鍵。

FB:讀者太太在英國

《大不列顛小怪僻》/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