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用臺灣價值深耕大陸科幻產業
旺報社評
有「科幻界奧斯卡」之稱的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舉行,現場籤成21個合約項目、總投資額80億元(人民幣,下同)。科幻產業已成爲大陸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不但擁有廣大的市場需求,也獲得政策的支持,對臺灣科幻界而言,是大好的消息。
華語科幻迷快速增加
從需求層面來看,自2015年大陸作家劉慈欣長篇小說《三體》獲得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後,科幻文學在大陸崛起。2019年大陸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票房達46億元,大陸影史票房第五,今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票房也已突破40億元,華語科幻迷快速增加。大陸航太的發展,人工智慧、量子通訊等技術的突破,在拓展科幻想像空間的同時也催生了更多科幻迷。
從政策層面來看,科幻產業得到大陸官方的政策支持。2020年多部門聯合發佈《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2021年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畫綱要(2021-2035年)》也涉及科幻產業發展規畫。多個大城市推出科幻產業規畫:北京在首鋼園建立了以中關村科幻產業創新中心爲核心的科幻產業集聚區;上海啓動「科幻夢想啓航計劃」,推動科幻內容發展;深圳成立大陸首家科幻公益創投基金「深圳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以及剛剛舉辦世界科幻大會的成都。
經濟效益是大陸大力發展科幻產業的首要目的。大陸近年影視、遊戲等內容市場及文旅市場增長迅速,「科幻熱」爲文化產業帶來新的增長點。大陸科幻影片、主題公園、科幻沉浸式體驗等科幻相關業態漸趨成熟後,開始試探與情景劇、遊戲、元宇宙等新業態融合。
《2023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2年大陸科幻產業總營收877.5億元,比7年前增長8倍,「科幻+」業態不斷豐富。其中,閱讀佔30.4億元,影視佔85億元,文旅佔150億元,遊戲佔500餘億元,預估2030年大陸科幻產業總營收1500億元。
大陸重視科幻作品、科普大衆對鼓勵創新的作用。大陸流行「硬科幻」,對科技詳細而合理的想像是其核心魅力。科幻文學出現在大陸中小學教材、高中與大學入學考試中,地位甚高。中共二十大後,「科教興國」被置於新高度,也意味科幻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兩岸科幻產業合作不僅可以帶來商機,更可帶動兩岸科技、科普、教育等多領域合作。
臺灣科幻擅人文表達
臺灣科幻潮爆發於上世紀60年代,時報科幻獎、倪匡科幻獎在華語文壇頗有影響力,科幻創作幾度掀起市場浪潮。2010年倪匡科幻獎停辦,臺灣科幻退潮,但兩岸科幻仍保持頻繁交流。黃海、張草等臺灣科幻作家在大陸擁有衆多粉絲。自2010年大陸華語科幻星雲獎開創以來,幾乎每年都有臺灣作品獲獎。也有不少臺灣「科幻」青年西進發展。對華人科幻文學影響深遠的科幻專業期刊《幻象》即將以電子版的形式復刊,可視爲臺灣科幻熱潮再起的標誌。今年,大陸也舉辦平潭兩岸青年「科幻短片交流展」等科幻交流平臺,爲兩岸青年科幻交流提供更多空間。
兩岸科幻交流可推動華語科幻新高度。科幻小說源於工業文明,是一種「西方文體」。劉慈欣曾說過:「美國人不大可能喜歡中國的科幻小說,就像中國人不喜歡美國人寫的武俠。」流行於世的「星際大戰」系列、「太空漫遊」系列均出自歐美作者。近年,姜峰楠、劉慈欣、劉宇昆等華人科幻作家影響力漸長,形成了華人科幻作家羣,他們的作品展示着東方哲思。
如今「絲綢朋克」(Silkpunk),即中國元素與科幻的結合,已成廣爲國際接受、歡迎的文學流派。黃海認爲科幻小說要在臺灣生根茁壯,就必須「本土化」,而且是以中國爲本的「本土」,中國的歷史經驗、生命哲學、價值體系應被傳達和應用。大陸影片《流浪地球》展示了超凡的想像力,卻過於「主旋律」,臺灣科幻更擅長人文表達,應深耕「絲綢朋克」。
100年前,魯迅評價科幻小說爲「經以科學,緯以人文」。如今,兩岸更應推進科幻領域的內容交流、產業合作,攜手打造具有中華文化特色、東方審美的科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