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 減產vs.回收歧見多
《全球塑膠公約》25日在韓國釜山開幕,由於與會國未能縮小意見分歧,能否談妥尚是個未知數。(美聯社)
《全球塑膠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五屆會議(INC-5)25日在韓國釜山開幕,爲期7天,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團等4000多人與會。聯合國成員國計劃在年底前,敲定首個旨在防止塑膠污染的國際公約,但由於與會國未能縮小意見分歧,能否談妥尚是個未知數。
INC-5主席、厄瓜多外交官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表示,這場會議的意義遠超過草擬一項國際條約,「這是人類挺身應對存亡挑戰的時刻」。斐濟首席談判代表席邁克爾(Sivendra Michael)也說,對於太平洋島國而言,《全球塑膠公約》對保護該國脆弱的生態系統與公共衛生,至關重要。
塑膠垃圾量逐年增加,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塑膠垃圾達3.53億噸,20年來增長一倍。有鑑於此,2022年聯合國環境大會通過決議,要求在今年底前達成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INC-5是最後一輪會議,試圖就相關條款達成共識。
最具爭議的議題包括,公約中是否該訂定塑膠生產上限、是否禁止可能對人類健康有害的化學物質,以及如何籌措實施的資金。歐盟和非洲等國家主張,有必要對各國的產量制定統一管制標準;而中國、印度及沙烏地阿拉伯則反對管制。沙烏地和俄羅斯等產油國希望,只專注於處理下游的廢棄物。
美國曾在8月表示,將支持條約納入塑膠生產上限,令各方側目。然而,川普當選總統後,美國能否維持同一立場令人質疑。川普在第一任內對於多邊協議持迴避態度,也拒絕減緩或停止美國的石油與石化生產。
石化產業雖然支持通過國際條約,但也極力呼籲各國政府避免訂定強制性的塑膠生產上限,只要專注於減少塑膠廢棄物的解方,例如回收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