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有400萬個男人,每天都想“變”成女人

因爲性別雖有不同,男女兩性卻是混雜的。

每個人身上,都發生從一性向另一性搖擺的情況,往往只是服裝,顯示了男性或女性外表,而內裡的性別,則恰恰與外表相反。

——弗吉尼亞·伍爾夫《奧蘭多》

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由於“同性戀社羣”一詞無法完整體現相關羣體,“LGBT”一詞便應運而生,逐漸在世界各地普及,並獲得了許多英語系國家中多數LGBT族羣和媒體的認同。

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如今,也有人在詞語後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兒(Queer)和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

在這其中,LGBT中的T(transgender),即跨性別者是最讓人難以理解的。

國內,多數人對於跨性別者的認知,似乎只停留在“泰國人妖”的層面。

但從詞性上來看,“人妖”本身就帶有貶義,也充滿着對跨性別女性的冒犯之意。

根據聯合國的相關研究表明,亞太地區有0.3%的人口是跨性別者。按比例估算,中國的跨性別者約有400萬人。

對於跨性別女性來說,男兒身,女兒心,這種極度折磨的割裂感是相當痛苦的。在這其中,有些人會選擇通過口服或注射藥物(雌性激素黃體素、抗雄性激素等)來發展女性生理特徵,使自己的生理狀態更接近真正的女性。

這類進行藥物激素療法(HRT)的跨性別者(心理性別爲女,生理性別爲男的人羣),在國內有一個特別的稱呼——藥娘

每個藥娘心中都有一個完美變身成女人的夢,可能他們從小就覺得自己和其他人不太一樣。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心智變化,逐漸明白了這種感覺似乎叫做“投胎投錯性別”。

相較於被更多人所認知和理解的同性戀羣體,藥娘這一羣體則更加隱秘,她們在大衆視野的邊緣,與自己的身體抗爭,只爲尋得一絲「自我認同」。

在藥娘圈裡,她們喜歡稱藥爲“糖”,似乎使用這樣的叫法,人生就顯得沒那麼苦澀了。而在青春期“吃糖”,則能獲得最大的藥效

“吃糖”之後,藥孃的身體會開始發生變化,諸如性慾和勃起功能下降,乳房逐漸變大,體毛長速變慢,體重以及體能下降等等。

此之砒霜,彼之蜜糖。藥娘吃的“糖”分爲三類:抗雄激素藥物,雌激素,以及孕激素。而三類藥物又分爲吞服、體表貼劑肌肉注射多種類型,其中吞服類藥物的效果最好。

想要光明正大地走進藥店買到這些扭轉性別特徵的藥物,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爲它們都是處方藥,必須由醫生證明才能購買。

而想要獲取醫院官方正式的變性診斷,並由此開啓正規的藥物激素療法,對大部分藥娘來說,門檻相當之高。

按照國內正規治療流程,跨性別者需經過專業醫生的診斷,獲得易性症的證明之後,才能進行藥物激素療法。

儘管任何一傢俱備三甲資質的醫院都可以對跨性別者開具證明,但在國內,願意對跨性別者下達診斷的醫院少之又少。

一方面是出於各種醫療方面的風險考量,所以醫院對跨性別這個特殊羣體格外避諱;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傳統觀念和家庭倫理可能導致一系列不可逆的後果,使醫生被迫承擔莫須有的罪名。

目前在國內,關於易性症的診斷是一個漫長而繁瑣的過程。想要取得醫生的跨性別診斷,至少需要爲期一年的 " 性別認同障礙 " 矯正治療,且需要家長陪同。

不僅時間成本高,就醫所花費的金額成本也相當之高。且在這過程中,還會產生種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心理情緒障礙矛盾問題,甚至引起醫患糾紛。

科學就診的門檻太高,於是藥娘們紛紛轉向了其他途徑,通過同類線下圈子、QQ羣、貼吧、論壇、或者電商等渠道進行諮詢、交易,開啓地下HRT冒險之旅。

在貼吧和QQ羣裡,藥娘們談論的話題幾乎天天都圍繞着服藥時的感受和服藥前後的生理變化。

“覺得自己皮膚變光滑了”,“腰又更細了”這類分享讓不少新入坑的藥娘都蠢蠢欲動。

與此同時,因爲長期服用各種激素類藥物而產生面部紅斑、脫髮、煩躁、致鬱、下體疼痛的藥娘比比皆是。

然而在下面的回覆裡,很少有人會勸阻使用。反之,“再堅持堅持就習慣了”、“這說明你買到真藥了”之類的安慰卻甚囂塵上。

圈內人稱“藥娘領袖”的秋名源,在電商平臺用盆栽字帖作爲表面僞裝,將花盆和字帖上的字作爲圈內購買藥物的暗號

琪樹冉冉=琪寧黃體酮

國色天香=國產色譜

對未成年藥娘來說,除了身體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壓力之外,賺錢買藥,維持基本的生存條件,也是人生中的一大難題。

在經濟窘困的無奈之下,有一些藥娘會在二次元圈子裡兜售自己的COSPLAY照。

還有的藥娘爲了來錢快一些,會拍情色視頻,當福利姬,甚至援交

認知覺醒、性別焦慮、開始吃藥、向家人坦誠、出櫃、不被理解……藥娘所經過的路看上去大致是相似的。

而由於自身個性、成長環境和接觸人羣的不同,每一條相似的路徑又會衍生出無數條分岔路,伴隨着不同的人生抉擇,朝着迷茫的遠方延展。

“就像是犯了身體背叛靈魂的罪”,藥娘用“吃糖”的方式與身體進行抗爭。然而她們需要去抗爭的,又何止是自己的身體而已。

藥娘打破性別規範或者尋求身體改變的訴求,往往不被大衆理解,被許多人視爲“病態”或“變態”。與此同時,藥娘遭受家庭暴力、校園暴力、種種社會歧視,以及尋求科學治療遇到的各種困難……這些真實的社會案例都屢見不鮮,但仍舊難以引發社會各界的嚴肅關注。

“神在創造你的時候,將你的靈魂放錯了軀殼,從此你靈魂滾燙,命運冰涼”。

國內相關機構曾經對跨性別羣體生存現狀調研進行過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中國跨性別羣體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承受着巨大壓力與社會歧視,生存狀況令人擔憂。

在2060名調查對象中,61.5%的人存在抑鬱,73.2%存在焦慮,46.2%的人因爲自己是跨性別而有過自殺想法,12.7%的人曾有過自殺行爲。

2019年5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在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上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將“性別認同障礙”從精神障礙的分類中移除,更名爲“性別不一致”,並重新歸入“性健康”一欄。但在國內,性別認同障礙仍被視作是精神疾病的一種。

然而,用單純的二元性別來衡量一個人終歸是一種狹隘的認知。越來越多的跨性別者也在不斷向社會證明併發聲,他們在各行各業都能展現出優秀的潛質

換言之,需要改變的,真的是跨性別者嗎?

還是這個被既定規則裹挾的社會?

畢竟,開放與包容的心態絕不是因逼迫和教條而起,想要去了解的態度和願意去接受的善良,纔是整體文明進步的先決條件

學冷知識,就在《胖編小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