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一電,改善抑鬱症?《自然-醫學》:緩解率高出2倍之多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抑鬱症是導致全球範圍內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線治療策略是抗抑鬱藥聯合心理治療。臨牀上,超過1/3的抑鬱症患者治療後未能實現完全臨牀緩解。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是一種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通過置於頭皮的兩個或多個電極產生微弱直流電,來調節大腦皮質興奮性。
▲tDCS系統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既往研究發現,便攜式的tDCS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是抑鬱症的潛在新一線治療方案。但通常tDCS治療需要連續治療幾周,且多數研究均在研究所開展,需要參與者每天接受訪視,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臨牀應用前景。此外,既往已開展的研究納入患者人數較少,且研究時間普遍限制在6周,仍需有大規模研究來佐證tDCS療效。
爲此,來自倫敦國王學院、東倫敦大學、得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共同開展了一項大型、雙盲、隨機優效性試驗,結果顯示,基於遠程監督模式的爲期10周家庭tDCS治療抑鬱症,顯示出較好的療效、可接受性和安全性,可有效緩解至少中度抑鬱患者的症狀。該研究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研究共同作者,來自得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的Machado-Vieira教授表示:“這項研究證實了基於家庭的tDCS在治療抑鬱症方面的安全性和積極有效性,有望幫助更多患者及時獲得治療”。
截圖來源:Nature Medicine
研究納入174例抑鬱症患者,其中69%爲女性,至少爲中度抑鬱。所有患者既往未接受治療、穩定服用抗抑鬱藥或接受心理治療至少6周。基線時,漢密爾頓抑鬱量表-17項(HDRS-17)評分 (分數越高、病情越嚴重) 平均分爲19.07分。
研究人員將患者隨機納入主動tDCS刺激組(87例)和假性tDCS刺激組(87例)。兩組患者分別接受持續30分鐘的2 mA直流電刺激,以及使用相同器械和應用程序進行假性刺激,假性tDCS刺激患者同樣可感受到主動刺激的刺痛感,以充分模擬主動刺激。
所有患者先接受爲期10周的家庭環境tDCS治療抑鬱症,即每週5次,持續治療3周,接着轉爲每週3次,持續治療7周。10周家庭環境治療結束後,進行爲期10周的開放標籤治療,主動tDCS刺激組患者可繼續接受每週3次的主動tDCS治療,假性tDCS刺激組患者先接受每週5次,持續3周的主動tDCS刺激,再轉爲每週3次,治療7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均可進行遠程監控,並根據機器傳回的數據來判斷患者操作的合規性。
研究結果顯示,基線至治療第10周時,相比於假性tDCS刺激組,主動tDCS刺激組患者HDRS-17評分降低更多(9.41分 vs. 7.14分,P=0.012)。
▲主動tDCS刺激組(藍色圓點)和假性tDCS刺激組(黃色三角)的抑鬱嚴重程度評分隨時間的變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基於HDRS評分可知,主動tDCS刺激組患者臨牀應答率顯著高於假性tDCS刺激組(58.3% vs. 37.8%,P=0.017)。 主動tDCS刺激組患者緩解率高出 假性t DCS刺激組2倍之多(44.9% vs. 21.8%,P=0.004)。
此外,探索性分析還發現,兩組 患者的焦慮、 輕躁狂 症狀均有所改善,且 相比於 假性tDCS刺激組,主動tDCS刺激組改善更明顯。
總之,這項研究表明基於家庭的tDCS可能是抑鬱症的潛在一項治療策略,其療效高、患者可接受性強且安全性可靠。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即可訪問Nature Medicine官網閱讀完整論文。
歡迎投稿:學術成果、前沿進展、臨牀乾貨等主題均可,。
參考資料
[1] Woodham, R.D., Selvaraj, S., Lajmi, N. et al. Home-based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fully remote phase 2 randomized sham-controlled trial. Nat Med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4-03305-y
[2] 唐睿, 宋洪文, 孔卓, 等. 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常見神經精神疾病的臨牀應用專家共識[J]. 中華 精神科雜誌, 2022, 55(5): 327-382. DOI: 10.3760/cma.j.cn113661-20220527-00131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學新視點」微信公衆號留言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