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陳志金不能諒解媽媽堅持出遊 原來是爲準備自己遺照
圖文/鏡週刊
陳志金來自馬來西亞窮苦偏鄉萬撓,偏偏他是超級學霸,從小到大第一名,還曾拿下奧林匹亞數學競賽馬來西亞冠軍。18歲,他考上臺大醫學系全馬僅2個僑生名額,成爲逃出來的人。
紮根臺灣至今30年,經歷過921大地震、SARS第一線醫療現場,他又花10年時光推動醫病溝通、團隊互信,盡力爲病患家屬彌補資訊落差,無論插管、拔管、器捐與否,努力使每個決定不後悔。他說:「救病患,也要救家屬。」其實他在拯救的,也是那個17歲就喪母、卻沒有被醫生好好對待的自己。
採訪這天恰是陳志金48歲生日。由於疫情,我們無法進入他任職的奇美醫院加護病房區。週日上午剛巡完房的他帶我們走20分鐘路程回家,他一頭灰髮用髮雕往後梳得整齊,襯衫燙出線條,西裝褲、皮鞋一絲不苟。他說以前住醫院對面,接到電話衝過去只要3分鐘,可以穿短褲,但一定要花2分鐘梳頭,髮雕用量大到1周1瓶,一次補貨要10瓶。他帶着一絲大馬口音的國語笑說:「髮雕應該找我代言。」
他大概是有偶像包袱的網紅醫生,爲了出書拍封面照,去年底開始減重,瘦了13公斤,還邀請臉書粉絲幫忙監督。2015年開始經營的臉書「ICU醫生陳志金」至今有17萬人追蹤,時而分享病房動人時刻,時而批評醫療時事,比如有立委夾到手指後送急診,有濫用醫療資源之嫌,又佔用產後病房,他自創名詞暗諷該名立委要注意「慘後憂鬱症」,嗆辣梗不時讓他登上新聞,臉書單篇文章最高可觸及數百萬人、數萬次分享。
他頗得意寫臉書比寫只有幾個人看的醫學期刊論文更有用,因此更加努力寫臉文,最近集結成書的《ICU重症醫療現場》,內容非衛教,而是一幕幕加護病房人生風景:家屬半夜來灌符水,要怎麼跟神明溝通?該不該拔管、放棄急救?要不要器捐?怎樣醫病溝通?
推動溝通的人一坐下來受訪,馬上問我們:「電風扇會不會影響收音,要不要關掉?窗戶要不要打開?自然光是不是比較好?」驚訝他竟然連我們的工作細節都如此照顧周全,他又抱出早已準備好的一大疊舊照片、資料,裡面是他從小到大的成績冊(每個學期都第一名)、各種數學競賽獎狀(也是第一名)、老師寫給他的鼓勵信和紅包、馬來西亞媒體報導學霸如何唸書的剪報、臺大醫學系每個學期的學雜費收據…。
他高中就拿到奧林匹亞數學競賽馬來西亞第一名,卻因那年政府沒錢,無緣出國晉級世界殿堂。原考慮去澳洲或新加坡唸書,最後選擇念臺大醫學系,因爲生活費最便宜,「福建會館鄉親社團1年給我4,000馬幣(時值約新臺幣4萬元),1個數學系教授每年捐2,000馬幣,另外中學校長幫我全校募款2,000馬幣,1年有新臺幣8萬元,他們覺得夠用了吧?但臺大光1個學期學雜費就3萬元,只好去打工。」
異鄉求生大不易,因爲口音,他不敢去當數學家教,改去當大樓清潔工,假日跟同鄉去工地挑磚幹粗活,跟班上的天之驕子們天差地遠。他的同班同學、臺大公衛系副教授張書森特別照顧他,「請他來我家吃年夜飯,愈來愈熟就很有話聊,他有1、2年週末都到我家吃飯,我們當時就會聊怎麼跟病患、家屬溝通,他對人很敏感。」
陳志金的父親小學畢業,是油漆零工;母親不識字,只會寫自己的名字「查某」,字跡模模糊糊地塗注在他成績冊的父母欄上。他是長子,有一個姊姊,弟弟、妹妹各2個,一家8口擠在木板屋內,半夜睡覺會聽到白蟻蛀蝕樓地板的聲音。由於會讀書,父母把期望全放在他身上,父親教導他「勤有功,戲無益」。有一次,他遊玩爬高摔得手脫臼,媽媽借錢帶他去推拿,「以後我就不敢玩了,不是怕受傷會痛,是會讓媽媽很爲難…。」說到母親,他忍不住眼眶泛紅。
「媽媽因爲沒念書,人又憨厚老實,會被鄰里欺負,小時候她曾抱着我們兄弟姊妹一起哭,說要帶我們一起自殺。回想起來,她一定有憂鬱症。」父親工作時有時無,下工會去賭賽馬─過往英國殖民母國留下的全民娛樂,經常把錢花光,母親只好跟雜貨店賒帳。但陳志金中小學的交通費、午餐費、書籍費從來不缺,他一直困惑錢從哪來?答案揭曉。有次父親喝醉,嚷着:「你們不要拿走我的錢,那是阿金讀書的錢!我再怎麼賭,也不會輸掉他讀書的錢!」原來他是父親的「老本」,賭博前會先扣掉。
陳志金拿出2張母親的相片,1張表情憂鬱、臉頰浮腫,另一張是檳城風景區出遊照。「她有心臟病,生病後自己去檳城旅遊,我那時不能諒解爲什麼一定要花錢去玩?那些錢雖然不多,但也夠我們吃一陣子。」公立醫院的開刀房一等就是2年,好不容易捱到快開刀,母親已經氣喘吁吁、膝蓋浮腫,他陪母親坐公車到吉隆坡醫院急診,住進加護病房,每天下課後去醫院探視。
開刀前一天,陳志金剛好有重要考試,心想等考完再去探望母親。沒想到考試考到一半,聽見校長廣播,父親打電話來說媽媽往生,陳志金立刻衝去醫院。
「怎麼去?身上都沒錢,就跟隔壁同學借錢,一輩子第一次坐計程車。那天剛好是國慶前2天,路上大塞車,眼看着表一直跳,錢根本不夠,只好下車用走的。到醫院的時候,牀已經全部清空,送到太平間,我在那裡等爸爸來,那時我17歲,一個人看着其他人進進出出把屍體領走。我媽到底生了什麼病?我根本不知道。那時醫師很權威的,不會跟家屬解釋,查完房就走。」「住院時,我請媽媽問醫生,醫生用紙條寫了2個英文字給我:mitral regurgitation,那是我認識的第一個醫學名詞。」他查生物課本才知道,那是二尖瓣膜閉鎖不全。
母親往生後,家人翻找遺物,才發現衣櫥裡藏着準備好的遺照,便是那張表情憂鬱、臉頰浮腫的照片。「原來她『畢業旅行』回來後拍大頭照,是爲了當自己的遺照,她是什麼心情?是不是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想完成一些事情?我們還一直怪她。」他像是又陷入那個時空,雙眼直視前方避免眼淚掉下來:「那時候的心情…說不出來,就是很突然,沒有看到最後一面,一直想說前一天應該要去看她…很氣自己,唸書最重要,成績考好纔可能改變家庭,但跟父母也沒時間相處。」母親過世時只有40歲。
醫學系大五那年,他曾申請回大馬交流,想趁機回那家醫院翻病歷,查清是否有醫療疏失。「其實那時已經瞭解,醫學就是那麼無常,病人會突然走掉,後來就釋懷。所以我們要跟家屬講清楚,不要讓他們誤解,留下遺憾。」
他不是一開始就這麼有意識。2005年剛到奇美醫院時,他被奇美醫院副院長林宏榮形容爲「騎着重機」的超機車醫生,無法忍受失誤,動輒開口罵人,護理師怕他怕到自願包下大夜班,避免跟陳志金一起查房。
他笑說:「我以前是憤青,不懂溝通,印象很深刻是住院醫師第二年時,一個阿嬤從加護轉到普通病房,她女兒不願意,覺得媽媽會被隔壁牀傳染。我去查,隔壁牀的細菌完全不一樣,我按捺不住正義感,忍不住說:『應該是隔壁牀比較擔心被妳媽媽傳染,因爲妳媽媽是抗藥性細菌,更毒。』但一講完,我就後悔了!她女兒直接指着我大罵:『沒醫德!怎麼可以說我媽媽會傳染。』我才覺悟,家屬不愛聽的就不能講,講了對彼此一點幫助都沒有。開始摸索怎麼講,家屬才聽得下去,又可以解決問題。」
2008年,他到醫策會學習醫療團隊合作技巧(TRM),並開始實踐、推廣,被醫界稱爲「TRM教主」,「例如複誦,我說完三項,護理師要回復確認,跟飛航安全一樣不能犯錯。」
跟他一起工作的奇美醫院藥劑部部長蘇慧真說:「他很要求每個人都先看完資料,查房前每牀都看過病歷、用藥、今天狀況,上場就不會再問,也不會給出錯誤的建議。阿金醫師在乎每個不同職類的人給予的專業意見,也不吝給予掌聲,讓我們覺得自己在團隊裡面很重要。」她觀察,陳志金對每個家屬的照顧都很細心,「有人默默站在後面,他會關心有沒有聽到?有次我們查房,一個高中女生在病房外探頭探腦拿手機拍照,我以爲她要蒐證,阿金主任直接去問她,很親切,才知道她是爲了感謝醫療團隊對阿嬤的照顧,想畫幅畫表示感謝,來看我們長什麼樣子。」那位孫女畫的陳志金溫暖笑容滿面,右眼下有一塊招牌暗紅色胎記,這幅畫至今仍掛在他的書房。
他的體貼,實是一個異鄉醫生對當年自己的感同身受,「例如有家屬錄音,一般醫師會以爲要蒐證,起了防衛心,回答就很官方。我會問:『你是不是怕忘記醫囑?或是要講給其他家人聽?沒關係!你現在打給他,我直接跟他講,或是我逐條寫下來,這張X光也可以拍。』」他講得振振有詞,十分熟練。
他遇過不少家屬要喂符水。「10個醫生有9個反對,他們其實是怕吃出問題,但我會說:小時候阿嬤也給我喝很多符水,但病人消化不好,是不是喝少一點?沾沾嘴脣、抹抹身體也會有效,宗教信仰需要的護身符、加持過的衣服都可以拿來。當家屬知道你跟他們站在一起,即使努力後結果仍不如意,他也能接受,這就是雙贏。」易位思考沒什麼高深道理,或許他深知,人總有一死,終需放手,拯救病人的同時也要拯救家屬免於一輩子的遺憾,也是在拯救那個17歲的自己。
問陳志金可曾想過若見到當年母親的醫生,會問什麼?他沒見過那位醫生,只想像是位高傲大牌醫師。他艱澀地開口:「如果他站在我面前,我會想跟他說:你只要花很短的時間、多1、2句話,就可以解救一個小男生不至於內疚自責這麼多年,如果有機會就換成家屬的角度多講幾句吧!」
講到媽媽他又泛淚了。17歲沒見到媽媽最後一面的少年,如今長成了48歲的傑出醫生。他抹抹眼角擡起頭,「當然期待她看到我成家立業、當醫生,不過我想…她應該看得到啦!」
ICU醫生陳志金出生:1972年生於馬來西亞萬撓鎮學歷:臺灣大學醫學系經歷:臺大醫院胸腔科醫師現職:奇美醫院加護科主治醫師獲獎:2018年醫策會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
更多鏡週刊報導【陳志金番外篇】病患家屬拔管都聽神的 陳志金找「代理人」給神明會診單【陳志金番外篇】從921、SARS到武漢肺炎都在第一線 陳志金看見口罩就想起他【一鏡到底】噩夢初醒 林榮基
►有沒有過期的票券,點這邊讓你的過期票「復活」!
►夢幻獨角獸房下殺3折!全臺唯一拍到手軟 網美們快衝臺中住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