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等主要貨幣流動性氾濫 人民幣國際化獲佳機?

去年以來,爲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帶來的嚴重衝擊,全球主要經濟體都推出了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財政赤字大幅度增長,央行資產負債表迅速擴張。在此背景下,人民幣國際發展前景如何?是否能找到“雙循環格局下的新角色?

國內消費市場、國內資本大市場和綠色金融大市場將是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着眼點。”在今天舉行的第十三屆陸家嘴論壇全體大會四上,中國進出口銀行的董事長鬍曉煉表示。

在“雙循環”新發展國情之下,我國正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爲發展出發點着力點,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國內市場優勢潛力將充分發揮。面對疫情,我國及時採取了有力舉措,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經濟整體波動性較小,增長穩步恢復,生產迴歸常態。特別是我國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歷史性整體消除了絕對貧困,人民生活水平消費水平能力都將得到顯著提升,因此中國市場對國際商品更有吸引力,需求也更加旺盛。

胡曉煉認爲,在此背景下,買方優勢可以爲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提供有利的基礎條件。同時我國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預期性在全球贏得了信譽。我國貨幣政策穩健,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也一直是匯率政策的着力點。一個穩定可信的政策和強有力的實施能力,有助於增強對人民幣的信心,增強境外主體接受人民幣的意願。

近年來,我國着力發展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佔比呈穩步上升趨勢,截至2020年末,直接融資比例已經佔整體融資額的29%。與此同時,我國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得到了國際上的充分認可,債券股票納入國際重要指數,境外主體參與人民幣投融資更加活躍。到2020年末,境外主體持有人民幣股票已達3.4萬億元,持有債券3.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2%和47%。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穩妥推進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等金融領域開放,深化境內外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等。胡曉煉表示,隨着金融開放向縱深推進,將爲境外人民幣迴流投融資提供更多便利,爲境外市場主體提供更加暢通的投融資渠道,從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當前,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已經成爲國際社會普遍共識。胡曉煉認爲,隨着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綠色金融蓬勃發展,這也將爲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新的機遇。因爲實現綠色發展既要求實體經濟主動轉型,也要求充分利用各種經濟的市場手段。

截至2020年,全國綠色債券累計發行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中國綠色債券發行超120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據預測,今年我國綠色債券發行將有更大幅度的增長,佔全球綠色債券發行比重將超過20%。

此外,我國還具有建立最大的碳資源交易市場的潛力,全國碳市場將於6月底在上海正式上線交易。按照配額發放規模累計計算,我國市場有望超過歐盟和美國等區域的碳市場,成爲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胡曉煉表示,未來,隨着我國綠色債券、碳交易市場的擴大,相關金融產品的豐富,交易形式的多樣化,將會吸引越來越多境內外投資者參與其中,從而推動人民幣成爲綠色金融計價結算貨幣,爲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的發展路徑

現階段,人民幣國際化仍然處於初級階段,其基本特徵是以服務實體經濟爲主要功能。人民幣國際化起步於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過程,市場主體產生了跨境人民幣使用的需求。胡曉煉提出,進入“雙循環”格局下的新發展階段,人民幣國際化的根本作用也是要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全球經濟更緊密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人民幣國際化初級階段,市場不宜過度解讀人民幣國際化。比如把人民幣匯率變動作爲人民幣國際化的“晴雨表”;把人民幣當成國際避險貨幣;把數字人民幣當成人民幣國際化的捷徑;把境外人民幣市場作爲主導人民幣交易的市場,把離岸人民幣匯率作爲標誌性導向等。更不能把人民幣國際化當成國際對抗的武器。“人民幣國際化的根基還是在國內。”胡曉煉說。

人民幣國際化不應是投機交易主導的短期爆發過程,也不能被離岸市場、周邊市場的金融炒作所阻擋。它是一個自然的、長期的過程,是中國經濟深度參與全球分工、國際貿易投資互惠互利深化發展的過程。因此,要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所提出的,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爲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係的要求,緊緊圍繞實體經濟,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未來,人民幣國際化能否從初級版演進至升級版,則取決於中國金融市場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開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基本實現,以及中國與世界更緊密的融合。胡曉煉預計,到本世紀中葉,隨着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實現,我國有望形成全球最大、最開放、功能最齊全的金融市場,建成最具包容性和凝聚廣泛國際共識、促進全球互利合作的規則制度體系。人民幣有望在全球受到廣泛的歡迎,可自由使用,成爲具有服務全球貿易投資強大功能的、可信賴的國際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