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維面具舞 一直很神秘
非洲東南部的馬拉維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嚴重依賴國際援助,但是它卻給世界貢獻了一種舞蹈,這就是2005年成功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馬拉維面具舞。這是當地民族契瓦人的一種神秘舞蹈,雖然這個民族分佈於馬拉維、贊比亞和莫桑比克等東南非多個國家,但由於它是馬拉維第一大民族,因此這種面具舞更多被視爲馬拉維代表性文化。
在外人看來,面具舞十分神秘。它的寓意外人難以明白,而且舞者的身份、面具的製作過程也都不能向外人透露。舞者一般需要花費數週時間雕刻面具、準備着裝,而這些都必須在秘密的場所進行。表演前,他們在離表演處很遠的樹林中裝扮好,然後一路狂奔進入表演的村莊,寓意從蠻荒之地進入文明社會。表演結束後,面具和着裝要麼燒掉,要麼存放在秘密場所。
面具主要用木材、稻草和羽毛等製作,造型多種多樣,主要爲各種動物、想象中的神與幽靈等。這些形象往往是受人憎恨的邪惡人物,如販奴者、小偷、強姦犯、不得人心的政客等。契瓦人還根據現實中發生的事件創造新面具,如在非洲暴發埃博拉疫情後,他們創造了一種代表埃博拉病毒的面具。
在數以百計的面具形象中,有兩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個是查德尊達,另一個是他的妻子瑪利亞。查德尊達被認爲是所有面具形象之父,他的形象讓人望而生畏,黑色的木板上雕刻了許多皺紋,牙齒也缺了幾顆,用以表示他的高齡和睿智。瑪利亞的形象受到來自歐洲的基督教傳教士的影響,其名字來源於聖母瑪利亞。表演時,查德尊達時常跛着腳,一瘸一拐地上場,而一旦他看到年輕的妻子,則馬上變得充滿活力,二人目無旁人,盡情舞蹈。瑪利亞對丈夫含情脈脈,一往情深,在馬拉維文化中代表女性對男性的順從、對忠貞愛情的嚮往和對一夫多妻制的反抗。
除面具外,面具舞表演者的穿着也十分重要且具有象徵意義。其中最古老也是最傳統的裝扮是頭戴面具、赤身裸體,用幹灰或溼泥塗滿全身,這一形象代表死亡。隨着時代變遷,裸體已由腰間纏布條代替,灰、泥也逐漸被五顏六色的破布條所取代。另外一種很常見的造型,則是用木頭等材料製成動物如獅子、馬、牛、羚羊等的形象,外邊套上各式各樣的衣服,由一至二人託舉,在人羣中奔跑躥跳,引發觀衆的極大興趣。
面具舞形成於17世紀契瓦帝國時期。契瓦帝國版圖橫跨現今馬拉維、莫桑比克和贊比亞部分地區,屬於母系社會,按母系溯源續譜、居住和繼承財產。據說,在傳統母系社會,男性角色和作用被邊緣化,因而希望通過面具舞這種帶有神秘色彩的舞蹈,團結所有男性,並確立地位。
面具舞一般於每年7月豐收節後表演,但在舉行成人禮、葬禮、婚禮、就職儀式以及歡迎客人時也會表演。隨着時代變遷,面具舞的教化色彩日漸淡化,表演者通過活力四射的表演和藝術化的動作,向觀衆展示神靈和鬼魂的世界,寓意祖先在與活着的人對話,在批評、告誡和勸導的同時,亦給觀衆帶來娛樂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