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性仁/論國民黨跳船現象與黨內爭議
近來親民黨積極對國民黨中央與地方民代進行挖角,也正逢國民黨民代們因黨中央積弱不振及國民黨整體形象及選情不佳之際,有選情壓力,故部分民代與宋楚瑜一拍即合,這當中當然有民代個人選情的算計、選舉的恩怨及人情、派系地域及省籍的考量,然而臺灣地方派系及民代,所代表的黨籍及政治符號,究竟有多大的效用及代表性,掛不掛國民黨籍恐怕與整屜體政黨形象有關,有名嘴不斷炒作國民黨尚有多少人跳船,好像說的煞有其事、嚴重不堪,事實上,大家都心知肚明,政治本是利益的結合,少有理念的聚集,當國民黨政黨大環境不佳時,批評與攻訐國民黨似乎纔是王道,殊不知過去也曾是其中的一份子,也應承擔共業,患難見真情,正好可以檢驗國民黨的民代及黨員,有多少是符合政治學中理念相聚一羣人之集合,令人不勝欷墟。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88論壇粉絲團」看更多!
儘管黨中央已釋放善意全力疏通,爹要出走、娘要嫁人還是莫可奈何,也只能照着規定走;這些跳槽出去就會勝選?恐怕也未必,必須要看民進黨的態度;有些投靠親民黨者,尚必須看民進黨的臉色,要不要提名民進黨候選人還是全力支持以拉下國民黨;投靠到民進黨及其他政團或政治勢力,自然也就不足爲奇,這是國民黨結構性問題,國民黨本身就是脆弱的結合,利益集合多於理念的聚合,試問哪有一個政黨內能被人炒作及分裂成挺馬派、挺王派、挺朱派、挺洪派、挺吳派及挺李登輝派,分類尚有本土派、深藍派、淺藍派,分類之多不勝枚舉,更有不同背景、省籍、地域、階級的人齊聚在一個政黨內,說好聽是包容,說難聽就是脆弱的集合,因此歷經多次的分裂,屢屢需喊出要團結,政治人物如此,選民更無堅定的政黨認同,可能會因爲一些政策就不肯出來投票甚至抵制。
令人不解的是還親民黨的提名策略,對親民黨友善之國民黨者就不提名,反而還替其站臺助選;認其不友善與親馬者則提名將其拉下馬來製造分裂,這種提名策略簡單來說就是氣,這是民主政治中提名的常規嗎?是衝刺政黨票與提高區域候選人母雞帶小雞嗎?都不是,都是一股怨氣所致, 隨着地方基層不斷傳出的流言誹語,國民黨必須消毒及澄清,甚至更必須採取積極的動作,否則黨紀無存,政黨無由維持,一些跳槽者也總是抱怨黨中央,但從不反省檢討爲黨付出多少,在立院在地方議會究竟有多少捍衛政黨的主張及政策,常常一句地方意見就給帶過,政黨運作至此,政黨又有何意義?部分藍營支持者問道在立院超過半數又如何?該推動的還不是一項都沒通過,過不過半有何意義?難道只有宣示的意義,我們常拘泥於政黨席次,事實上就算勉強掛着國民黨籍,又有什麼實質的意義? 當國民黨內部分重要人士對於輔選洪還保持曖昧,甚至有意的疏離;以批評現任黨主席及馬英九爲獲取民粹的工具,這個政黨難道沒有問題嗎?政黨本身是一個社團法人,重點是其中的人與事。一些號稱無黨只是爲了獲取更大支持的空間,難道可以在國會及議會可以獨立運作嗎?國民黨變成今天大家都有責任,把責任都推到馬英九一人身上也未盡公允。哪一個黨主席可以接受黨員與其他政黨眉來眼去、甚至密會關說,這是政黨基本的道理。
當部分中央與地方民代及基層動不動以退黨來要脅黨中央,似要換取更多的政治資源及籌碼,就是吃定黨中央希望在選舉時必須與人爲善,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可是也就因爲抓住這種心態,予取予求,使黨中央忙的安內,疲於奔命處理,都已經整體情勢堪憂的情況下,國民黨面對內外夾攻、民親兩黨共同夾擊,再加上不友善的媒體環境,使國民黨整體形勢更爲危殆。
正因爲如此,國民黨正可利用此機會,好好思考與地方派系及基層民代的關係,找出理念的論述,使黨員對理念有堅定的認同,倘若仍是以資源來攏絡,以利益來吸引,那麼掛不掛國民黨籍,多一席少一席又有何差別?當國民黨最危弱時,反而再補上一槍,這難道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與人情之常嗎?過去吃香喝辣都已忘記,掉過頭來倒打一把,變身成正義使者,滿口仁義道德與轉型正義,臺灣選民自有公斷,如果政治如此,又如何能落實與健全政黨政治?臺灣的社會又豈能導向正軌與正面。
總之,尊宋不足以換來宋的體諒,馬金體制所代表的是什麼?就只是顯示出宋的氣度及仇恨;如果宋認爲反馬宋不反國民黨,只要把宋近來的言論整理一下不難看出對國民黨的不滿與怨懟;更讓人不解的是,許多跳槽者選擇這樣的人,難道會比加入民進黨有更美好的前途嗎?說穿了就是因爲民進黨已經沒有空間釋放政治資源給這羣帶槍投靠者,政治的炎涼與醜陋莫此爲甚。
當看破輸贏的那一刻,回到基本的人性,其實很多事情都有明確的答案,因爲不肯舍、當然不能得,佛家捨得觀或許可提供我們更多的思考;如果當國民黨初選沒人願意跳出來選,事後又抱怨人選太弱,孰令致之?如果身爲黨員甚至是不分區立委,輔不輔選還要再看看,這個政黨也不用玩了,大家就一起沉淪下去,臺灣沒有國民黨,日子還是要過,但會過一個什麼樣的日子?沒有制衡與監督任憑兩岸亂搞、對外關係恣意妄爲,處處街頭抗爭與民粹橫行,臺灣還有什麼出路?天佑臺灣,許多人尚看不清與想不通,跳開來看或許看的更遠更久。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