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松訪談錄發表 史學家:民主運動、文化文學史重要一頁縮影

▲國史館22日舉行《臺灣情民主路─劉峰松先生訪談錄》新書發表座談會暨個人史料捐贈儀式。(圖/國史館提供,下同)

記者陶本和/臺北報導

國史館22日舉行《臺灣情民主路─劉峰松先生訪談錄》新書發表座談會暨個人史料捐贈儀式。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表示,劉峰松不僅是黨外民主運動的前輩,參與過無數次的街頭抗爭運動,就從政資歷而言,甚至早於同時代的美麗島政團核心人士;李筱峰教授則表示,劉爲人真誠、善良、無私、愛做夢,就像唐吉訶德一般,不畏困難,對的事,他一定堅持到底、非做不可,這本訪談錄真實地反映了他的一生,更是臺灣民主運動、文化史、文學史重要的一頁縮影。

國史館陳儀深館長在開幕致詞時表示,《臺灣情民主路—劉峰松先生訪談錄》的主人翁劉峰松先生不僅是黨外民主運動的前輩,參與過無數次的街頭抗爭運動,就從政資歷而言,甚至早於同時代的美麗島政團核心人士,對推動臺灣的民主獨立、鼓吹言論自由的理念,始終如一。後來雖被羅織入獄,但出獄後仍持續投身環境保護、勞工權益、原住民族正名,以及文化保存等各種社會運動,一生的閱歷精彩不凡。

陳儀深表示,劉峰松在「爲國存史」方面,有傑出的貢獻,不但努力保存黨外運動相關的資料,並勤寫日記,記錄所見所聞。同時,更是著名的古籍和文物蒐藏家,耗費許多心血、積蓄,努力蒐購有關臺灣的圖書文獻及器物,創設半線文教基金會和臺灣文化資料館,深獲文史學界的信任與推崇。

陳儀深指出,他曾先後擔任臺北縣長尤清任內的縣立文化中心主任;2000年政黨輪替後,應張炎憲前館長之邀,擔任國史館主任秘書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首任館長,爲民主轉型中兩個重要的國家史政機關立下許多汗馬功勞。

陳儀深表示,劉峰松的著述多元豐富,最近幾年在翁金珠前縣長的協助下,整理舊作文稿,出版《劉峰松全集》。至於這本訪談錄的緣起,則是2022年底,得知劉峰松先生同意本館爲其進行口述訪談,隨即前往員林拜訪,希望爲其留下一份特別的訪談錄;更爲難得的是,訪談過程中,獲先生同意捐贈畢生所寫的日記及手稿文件,目前已陸續移轉入館典藏,並展開掃描、繕打的整編工作,期待來日儘快開放應用,可以讓臺灣民主運動史料更加充實豐富。

劉峰松致詞表示,他年輕時閱讀和寫作,拓展了他的視野和思考,更醞釀了對臺灣未來的理想與想像;而臺灣文獻資料和庶民生活器物—甕缸、碗盤及古鐘等文物的收藏,又讓他成爲一位「無可救藥」的收藏家;不過,對於周遭生活環境的觀察和體驗,纔是他觸發關心現實、愛護鄉土的真正原因。

他說,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退休時,好友張良澤教授送給他一張「夢」的書法大字,現在還是每日作夢,甚至每日寫《鬆夢記》。朋友總說他是一個感性浪漫、無可救藥的人,但自認過去並不是「純作夢」的人,打從年輕時進入小學教書,就自許做一個教育家,獻身教育;後來擔任法院觀護人,也從事社會教育工作;在公務之餘,從事選舉、黨外運動,最後當起了「媒人公」。

劉峰松指出,這些其實都是基於關懷鄉土、改革社會、促進自由民主的理想。這幾年在整編個人全集的過程中,也想寫一些「回憶錄」性質的文章,但往事實在太多,加上年代久遠,在體力、腦力都已退化的情況下,很難動筆,即使動筆也不知道如何組織架構,所以後來就想找一位朋友來幫忙訪談紀錄。這就是今天《臺灣情.民主路—劉峰松先生訪談錄》一書出現的原因。

在新書座談階段,第一位與談人是劉峰松多年的好友張良澤教授,張教授稱許本書是記錄臺灣60年來文化運動的忠實證言,因爲劉峰松有寫日記的習慣,用以佐證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真實。他更回憶與劉峰松初次碰面是在1976年7月29日臺北光華商場的舊書店,兩人共同出資買下日本文學家西川滿的著作,是兩人數十年友誼之開端。

李筱峰教授則表示,劉峰松先生有着多重身分,既是政治人物,也是作家、文物收藏家,不過他認爲劉峰松先生的個性真誠,實在沒資格當一名政客。他在擔任臺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時,議員質疑他是否懂藝術、文化時,劉先生竟回說他什麼都不懂!李教授表示自己在編輯《亞洲人》、《暖流》、《臺灣文藝》等刊物時,劉峰松先生都不斷地投稿;他在從事臺灣研究時,也常借用劉先生的藏書,而劉先生也都無私地提供。

李筱峰說,他爲人真誠、善良、無私、愛做夢,就像唐吉訶德一般,不畏困難,對的事,他一定堅持到底、非做不可。這本訪談錄真實地反映了他的一生,更是臺灣民主運動、文化史、文學史重要的一頁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