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融合成爲高中課堂“新時尚”
世界上最乾旱的地方是阿塔卡馬沙漠,最潮溼的地方是位於卡西山地的乞拉朋齊……一篇英語閱讀短文,同時成了學習世界地理的好素材。日前,在人大附中通州校區高一課堂上,地理老師和英語老師共同打造了一節“氣候的‘最高級’”課程,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跨學科體驗。
分析文本、瞭解極端氣候的英語表達方式……在英語老師高卓羣的帶領下,課堂有條不紊地在推進。緊接着,一場分組互動將課堂推向高潮,同學們化身主持人、當地居民、政府官員,共同在一場氣候變化論壇上探究極端氣候的成因及影響,“今天的論壇還特意請來了氣候專家爲我們做專業解讀。”掌聲之後,地理老師王子怡化身“氣候專家”登臺亮相,從地理位置、氣候類型等方面進行了極端氣候成因分析。
從2019年開始,本市高中新生全面進入“四新”模式:新課程方案、新課程標準、新教材、新高考。通州區被確定爲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市級示範區,人大附中通州校區被遴選爲市級示範校之一。跨學科融合教學就是學校在突破傳統教學方式上的新嘗試。
“這樣的跨界太新鮮了!”課程結束,學生還沉浸在這股新奇勁兒裡。跨學科融合的初衷當然不只是新鮮,人大附中通州校區書記、常務副校長徐良雲介紹,在新課程、新教材中,同一知識點出現在不同教材中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於有的學生來說,自己就能很好地融會貫通;但是對於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會覺得散落在不同學科裡的知識點很混亂,相互聯繫不起來。”在此背景下,學校鼓勵各學科老師之間進行創新性的合作,讓相同的知識在不同學科間流動起來。目前,跨界的探索已經覆蓋了所有學科。比如,學生可以在英語和物理課上學習生活中的靜電,在生物和化學課上揭開碳酸飲料的真面目,在數學和化學課上尋找生活中的酸鹼指示劑……未來,學校還將對“跨界合作”的案例進行梳理,形成範本。
不只是人大附中通州校區,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多學科老師同上一節課成了不少學校的“新時尚”。比如,在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一堂由語文老師和生物老師共同執教的《實用類多文本閱讀的過程與方法》,日前進行了校級公開課展示。
北京教科院課程中心課程二室主任江峰說,在知識大融通的時代裡,跨學科的融合或將成爲課堂教學的主流和常態。在節省課時、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跨學科的融合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學科融合不能爲了融合而融合,更不是不同學科知識簡單的拼湊和混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