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長成的詛咒:貿易擴散
蔡育岱 譚偉恩
聯合國發展計劃署(UNDP)公佈本年度的人類發展報告:《南方的崛起:多元化世界中的人類進步》(以下簡稱《報告》)。內容中預測到2020年,巴西、中國、印度三個發展中經濟體的總產值(約佔全球40%)將超過英、美、加、德、法、義六國之總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報告強調,經濟發展的本身並不等於人類發展的進步;相反地,教育、健康、工作技能的強化纔是確保進步的基石。此外,報告也論及生態環境壓力的調適與因應是能否保持人類發展的關鍵變數。儘管報告內容中免不了陳舊的制式與宣導性語言,但難能可貴地是指出當前許多國際制度已不能反映時代需求,尤其是透明度與可責性皆有所不足,公平性也明顯欠缺。
「南方崛起」的標題多少是爲了引人注目,觀之整份報告的要旨,實爲凸顯南方國家對於全球貿易的供獻(1980年到2010年,南方國家在商品貿易總量的份額攀升到47%),而非意指這些國家總體國力之崛起,更遑論趕上或超前北方國家。有趣地是,箇中原因雖在報告中觸及,但未明言,用語也傾向糢糊,頗有幾分「不能說的秘密」之感。
當前全球貿易的本質基本上是兩條路線,北北貿易加上南出資源北出技術。這兩條路線背後反映地是北方國家在貿易中賺取較多的利潤與享受貿易自由化的便利,但南方國家只獲取相對較少的經濟收入,同時在過程中要付出難以估量的環境代價。氣候變遷、林地面積減少、空氣與潔淨水資源短缺,均嚴重衝擊南方國家(與其人民),而難以回覆的環境損害更是在這些國家禍延子孫。報告遂指出,國家需採取在低碳排、適應氣候變遷,還有與人類發展目標相一致的政策與體制結構的調整。
報告中另一主軸是「多元化」;指涉國際制度修正的迫切性,即不能再以北方國家的利益爲目標,或是深受特定少數國家的權力影響。如果此目標可以隨着巴西、中國、印度的經濟起飛而漸漸落實,人類的進步纔會永續。可惜這是不可能的夢想。誠如報告所言,全球貿易的比重已超過GDP的56%,至少15個發展中國家「分別」與超過100個以上的國家有貿易往來。毋寧,貿易自由化已成爲根深蒂固的全球認知及不可逆轉之實踐。而擴散的貿易自由化(trade proliferation)對於人類或環境安全的衝擊並不亞於核子武器的擴散(nuclear proliferation);相反地,可能引發更多的風險和國際衝突。
事實上,當代人類社會已很難跳脫經濟優位論的思考。評量國家進步的判準絕多數是以經濟爲最主要的指標,而不是教育或是環境品質。上述UNDP的報告也不例外,所以巴西雨林面積的減少沒有被強調,中國惡劣的環境品質沒有被指出,而印度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也隱而未現。至於其它南方國家在全球貿易自由化下受到的剝削就更不用提了。然而,作爲一個人類究竟該追求什麼?人類福祉豈可簡單地歸結爲生產總值或經濟成長率的測量?地球日(22日)在即,我們是否該反省一下貿易擴散的問題?
人類多半是自我觀念的俘虜,除非我們懂得反省並及時認識到地球生態受創的嚴重度,否則災難性後果將不可免。其次,執政者應認知到人民的安全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石,經濟或貿易僅是一種手段,而且並非唯一的方法。凱因斯(Keynes)說過,人類的政治問題離不開三件事:經濟效率、社會公平和個人自由。世人可曾想過何以經濟效率置於首位?而所謂的效率又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如果效率就是各憑本事拼出規模經濟的結果論,那麼社會公平就是奢求,從而個人自由只會是少數經濟強者方能享有的戰利品。窮人與弱者是沒有選擇權的,而這卻是公平的結果,因爲他們沒有效率,憑什麼談公平?然而,如果我們追求的人類社會不該是這樣的面貌,經濟效率的定義就要重新與嚴謹界定,從而社會公平與個人自由纔會體現出我們期待的圖象。
貿易自由化本身沒有好壞對錯,但任何自由不應該是無所限制的,更不該將其它法益,例如人民的健康、環境的永續等,拿來當成本。人類安全在經濟成長之外,還需要其它的構成要素,環境安全便是其中一項必要條件。如果普遍國際多數的實踐不改重經濟輕環保的偏好,人類進步就絕無可能落實,失衡的南北國家互動只會衍生更多衝突,而非帶來多元與充滿希望的未來。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副教授;譚偉恩,政治大學博士研究生。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