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稅務-CIP:離岸風電CPPA簽訂難
CIP表示,過去政府制定躉購費率作爲購售電參考標準,但過去風場並沒有國產化任務,區塊開發各家投標金額需包含相關成本,目前面臨產業關聯性、風場容量上限、行政契約罰則、電網加強費用、併網後至取得電業執照前空窗期、備用容量義務等六項困境,有些項目費用會增加成本,將納入成本計算,勢必造成躉購費率提高。
經濟部9月底區塊開發選商收件,目前正進行審議中,預計12月中公佈選商結果,將依排名與競標價格獲配風場,開發商再依結果與經濟部簽訂行政契約,預計在2026年至2027年陸續併網,提供充足的再生能源,預料會有國內多家企業搶購綠電。
不過,CIP臺灣區財務長徐正穎表示,由於全球多國承諾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因此相關產業供應鏈也會增加使用綠電。在過去兩年,臺灣有超過百家企業表達有意願要使用綠電,包含半導體、面板、電子、電信、石化、鋼鐵等等行業,其中未來短時間內願意與CIP洽籤CPPA合約約有20家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經濟部每年都會檢討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其中離岸風電躉購價格呈現逐年階梯式調降,今年已降至每度5元以下。
徐正穎指出,躉購價格下降會讓購電方延遲簽訂購電契約,甚至還會出現已簽約的購電方回頭要求解約、再重新簽約,這對風場開發來說,是相當不穩定的,且會影響財務健康,希望政府應該要出面協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