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射三箭 CIP在臺打造亞洲離岸風電產業鏈
▲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從供應鍵、專案融資及人才培育三大面向,與臺灣共同發展離岸風電。(圖/記者周宸亙攝)
政府推動非核家園目標確立,離岸風電將是重點項目,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臺灣區計劃執行長侯奕愷表示,CIP擁有超過15年的離岸風電開發經驗,將從供應鏈、專案融資及人才培育等三大面向,在臺複製丹麥的成功經驗,臺灣可望成爲亞洲離岸風電的先驅者。
CIP是投入臺灣離岸風電開發最積極的外商之一,乾淨能源蔚爲風潮,離岸風力發電更是新世代的投資契機。曾任世界最大離岸風場英國Hornsea計劃執行長,擁有成功開發3GW世界紀錄的侯奕愷表示,目前旗下位於彰濱外的西島及彰芳風場,爲百分之百持股外,也與中鋼、日本三菱商事子公司香港DGA,攜手開發29號風場。
爲打造臺灣離岸風電產業鏈,CIP從水下基礎設計到製造貫徹歐洲技術移轉,牽成世界水下基礎設計實績第一的安博公司與臺灣世曦工程,並已簽署三方獨家合作協議,也成功媒合並與丹麥水下基礎結構製造商Bladt Industries與世紀風電簽訂產能預留合約,實際從業主的高度,促使丹麥商將技術移轉給臺灣本土業者,全力推動臺灣離岸風電在地化。
「風機是離岸風場最核心的設備,」侯奕愷說,去年11月招標選擇風機供應商,便將本土化策略列爲招標規格,並由三菱重工維特斯勝出,未來除提供擁有Class T認證、能抵抗颱風極端風速的9.5MW風機外,也可望能提前在臺建立本土化風機供應鏈,加速風機零組件的在地生產。
侯奕愷說,臺灣離岸風電政策的推動腳步早於日本、韓國,看好臺灣發展綠電的條件,CIP將臺灣辦公室定位爲亞太決策中心,將全力與臺灣政府和業者打造「綠能矽島」。
▲CIP臺灣區計劃執行長侯奕愷(右)、臺灣區計劃總監許乃文(左)攜手推動離岸風電本土化發展策略。(圖/記者周宸亙攝)
在資金方面,CIP在丹麥國家出口信貸的擔保下,臺灣人壽等三家業者已加入其投資行列,也獲得15家臺灣本土銀行、總計20家銀行的融資意向書,融資總額達新臺幣1890億元,高於其他開發商。
「銀行、壽險業願意在開發階段就投入,是誠可動人的結果,」CIP臺灣區計劃總監許乃文指出,爲推動專案融資,CIP創辦人和侯奕愷曾一一拜訪臺灣30家銀行,每家至少拜會2至3次,最後篩選出15家本土銀行合作,並舉辦銀行日面對面剖析投資風險,展現誠意讓其願意投資離岸風電市場。
臺灣發展離岸風電,除了硬體,還有軟體。CIP也提前爲臺灣風場維運的人才需求,與中鋼、建國科大聯手開辦「離岸風電維護運轉學徒制」課程,希望爲臺灣培育一批離岸風電維運的領航者。
「這是全球第一個透過產學合作學徒制,培訓離岸風電人才的課程,」侯奕愷強調,做中學讓人才培育更有效率,CIP將在大三學程結束時,進行資格考試,篩選十名最優秀者接受丹麥商的風機基礎專業訓練,且將優先錄取漁民子弟,讓臺灣人才也能在國際離岸風電產業中成功卡位。
▲擁有成功開發3GW世界紀錄的CIP臺灣區計劃執行長侯奕愷,在臺打造全球第一個離岸風電維護運轉的學徒制課程。(圖/記者周宸亙攝)侯奕愷說,培訓學生將在大二到大三學習風機專業課程,表現好的學生在大三下學期通過考試後,將展開一年半的學徒制,可在丹麥風機廠商旗下接受超過三個月的風機基本訓練,並在CIP和中鋼的彰化維運基地進行全給薪的學徒實習,目標爲取得國際證照。
CIP表示,丹麥發展離岸風電的成功經驗,透過供應鏈、專案融資與人才的在地化,能夠加速移植到臺灣來,讓臺灣也能成爲亞太風電產業的領導者,開創未來輸出風電產業及服務之契機。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於2012年創立,主要針對全球再生能源基礎建設進行長期投資,旗下共有四筆基金,管理超過新臺幣2300億元,其中離岸風電的投資佔比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