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價原來可以這麼做!聽聽各路教育人士的經驗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着力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建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熊丙奇:“四個評價”的改革意義與前景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談到,這次《總體方案》的最大亮點在於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是破除“五唯”的治本之策。
“四個評價”的提出意味着教育評價即將面臨重大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從結果評價到過程評價的轉變、從單一評價到多元評價的轉變、從行政評價到專業評價的轉變。
在教育評價改革的具體推進中做到以下四方面的工作:第一,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自主權;第二,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第三,培育專業評價,保證獨立性、專業性;第四,形成改革的社會合力。
此次《總體方案》爲我國教育評價改革勾畫了一個藍圖,爲教育評價的未來指明瞭方向。我們應有改革的緊迫性,下定決心去破除教育評價中的痼疾,才能真正爲學校辦學營造更好的環境,爲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營造更好的空間。
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心理學會測驗專業委員會理事謝小慶指出用成長、增值評價補充原有的結果、達標評估,是未來評價改革的趨勢,他重點闡述了“達標+成長”這一教育評估模型。
從美國《從一個都不能少》(No Child Left Behind)到《每個學生都成功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謝老師介紹了美國學校使用的幾種成長評估模型。成長評估模型是指一組定義、計算方法和規則,可以根據學生兩個或多個時間點的表現,做出與學生、班級、教師和學校有關的解釋。
新的“達標+成長”教育評估模型體現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學習,不僅要追求“達標”,更要追求“成長”。成長評估體現了人工智能時代個性化學習的思路。成長評估的主要內容是能力,包括評估交流溝通、邏輯推理和審辯式思維等核心能力的發展,而非關於特定知識記憶的評估。目前,成長評估存在着等值和編制縱向量表兩大技術難點。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副主任、研究員張豐重點關注《總體方案》提出的5個方面的改革主題,認爲將地方黨委、政府的教育工作評價和用人的評價納入到整個評價中,抓住了關鍵問題。
要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這一重要文件,首先要抓住區域教育發展評價這一“牛鼻子”,應更多地關注如何端正教育質量觀,如何改進區域教育評價,以引導教育的科學發展。
科學理解“教育質量”有三個維度:一是結果性的質量,反映在學生的學業及各方面素養的發展進步上;二是過程型質量,反映學校所提供的課程、學校教學管理以及教學過程的水平與質量;三是結構性質量,指的是一個區域教育學校發展、師資等各要素、資源配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反映區域教育整體的均衡、優質發展的水平。目前,浙江省中小學教育質量監測中,採用數據實證來描述這三種質量,並給每一個縣(市、區)下發成績單,報告他們結構性質量的水平以及全省的平均水平。
考察區域教育時,良好的教育生態是一種結構意義的教育狀況。要引導地方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生態的維護,放在結構性質量的提高上,而不是盯着結果型質量的簡單比較。這要求地方政府端正他們的教育質量觀,有更強的結構的整體意識。
山西晉中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賀利捷圍繞近年來晉中市立足實際,圍繞黨委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五類主體,在破除“五唯”頑瘴痼疾,樹立科學評價導向方面開展的實踐。
第一,以黨委政府目標考覈評價爲着力點,破除片面政績觀。2012年建立了教育督導制度和督學責任區制度,研製《基礎教育優質生態建設標準》1個“總標準”和《幼兒園辦學指南》等9個專項標準,以標準引領和保護晉中教育生態。
第二,以學校教育質量評價改革爲切入點,破除片面質量觀。全市對初中學校質量的考覈由對學校的考覈轉變爲對縣區的考覈,對縣區高中學校考覈不唯高考成績。
第三,以小學生減負提質改革和中小學校招生制度改革爲突破點,破除“唯分數”“唯升學”。改革中考招生錄取政策,實行“分數+等級+評價”,2013年實現高中到校指標100%分配到城鄉每所初中學校。
第四,以踐行教書育人使命爲出發點,從教師崗位評聘進行源頭治理,破除“唯論文”“唯職稱”。
第五,以跳出幹部教師選用固有條框爲發力點,破除“唯文憑”“唯帽子”。
李玉良:區域學校評價和學生評價改革的探索
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局長李玉良基於濰坊高新區相關項目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暢談教育評價改革對區域學校評價和學生評價的重要指導意義和實踐路徑。
區域學校評價層面,以教育評價改革促進區域督導評估方案改進,其實施路徑包括:實行底線管理,實現學校辦學的基本保障;開展縱向增值評價,關注被評價主體的進步;通過利益相關方滿意度評價,關注用戶的感受。以教育評價改革促進教育部門職能升級,具體可以通過搭建平臺、服務用戶;項目促進、智慧衆籌;制度監督、自主發展;科學評估、指向改進。
學生評價層面,重點介紹了濰坊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經驗:一是評價導向轉變:以教學成績爲導向轉向立德樹人,從關注結果轉向促進學生過程發展。二是寫實記錄:自我寫實記錄、同伴寫實記錄、成長導師寫實記錄。三是量化評價,包括課程參與和參與成果。四是一票認定,包括成長底線的一票否定和重大成果的一票認定。
此外,對教育評價改革的重難點提出深刻的思考:我們評價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爲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還是想要一個結果?作爲校長、幹部、教師、學生、家長,思想認識的變化才能帶來評價行爲和方式的變化。另外,學校評價方案的設計要具備科學性、簡約性和可操作性。
重慶市巴蜀小學課程部部長丁小彥介紹了巴蜀小學自90年來一直探索的評價改革的歷程。
在明確巴蜀兒童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學校建構了1—6年級覆蓋各個學科的綜合素養評價的系統。該系統分爲三個板塊:第一板塊是學力評價,它關注的是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體育、美術這些學科的素養評價。第二板塊是活力評價,關注的是活動課程、勞動、日常行爲習慣、綜合實踐、道德與法治方面的評價。第三板塊是潛力評價,關注的是學生個性的發展,包括項目式學習中的表現、選修課程、院團課程。根不同板塊,開發關注學生全素養過程性評價工具,彙集各種評價量表,研發了1-6年級的律動評價學生手冊,採用“等級+過程資料+描述性語言”記錄,一學期結束後,學生帶着這樣一本全面的記錄,向家長呈現一學期的學習成果。通過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利用操作簡便的APP,個性化地呈現結果,便於分析學生髮展數據。
巴蜀小學是用評價研究來協同課程改革的全過程,努力實現從知識評價走向綜合素養評價,從課程學習評價走向人的發展評價,關注增值評價,從評價“是什麼人”走向“成爲什麼樣的人”,激發學生內驅動力,讓學生成爲自信、豁達、優雅的現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