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明確分類分級管理 銀行加快數據安全體系建設
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道
商業銀行數據安全關係着數字化轉型的成敗。隨着大數據崛起、客戶需求的不斷演變,監管對於銀行數據隱私和安全性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這也意味着銀行需要加快數據安全體系建設,以實現更高的合規性和競爭力。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了《銀行保險機構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按照“誰管業務、誰管業務數據、誰管數據安全”的原則,明確各業務領域的數據安全管理責任;制定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並採取差異化的安全保護措施。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銀行數據安全管理此前一直處於粗放式發展狀態,各家銀行對於數據安全的要求也存在差別。如今銀行場景建設、風險管理、客戶關係等環節逐漸實現數字化,數據價值的體現是以數據安全爲基本前提。但是,敏感數據泄露事件頻發,部分銀行不時吃罰單,銀行數據安全體系建設的完善已迫在眉睫。
推進數據安全監管
3月19日晚,央行公佈了新的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名單,其中4人退出4人加入。記者注意到,不論是退出委員會名單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還是剛剛進入名單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都對數字金融發展極爲看重。
對於數字金融的看法,劉世錦曾明確表示,我國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期。“數字技術和金融的融合,過去解決的是比較簡單的問題,如徵信、客服等,下一步要爭取解決相對複雜的問題,如風險防控、預測決策等,包括解決當下人力解決不了的問題。”
黃益平則認爲數字金融是很重要的中國故事,並建議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助力金融強國建設。“傳統金融機構利用數字技術改進了金融服務效率。”
黃益平稱,過去數字金融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野蠻生長、監管空白等現象,現在已經逐步被納入監管全覆蓋的政策框架,專項整治政策正在過渡到常態化監管。
2022年12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旨在從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四方面構建數據基礎制度,增強金融科技、數字經濟等領域的發展新動能。其中,明確提到了“加大個人信息保護力度,推動重點行業建立完善長效保護機制,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規範企業採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爲。創新技術手段,推動個人信息匿名化處理,保障使用個人信息數據時的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
2023年7月24日,央行發佈了《中國人民銀行業務領域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了數據分類分級、數據安全保護總體要求、數據安全保護管理措施、數據安全保護技術措施、風險監測評估審計與事件處置措施等方面。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日發佈的《辦法》與此前央行對數據安全管理的要求一脈相承。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有關司局負責人指出,有必要充分發揮監管的“指揮棒”作用,通過強化政策要求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壓實主體責任,完善內部制度,採取有效的措施加強數據管理和保護,確保客戶信息和金融交易數據安全。
《辦法》明確,建立數據分類分級標準。要求銀行保險機構制定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建立數據目錄和分類分級規範,動態管理和維護數據目錄,並採取差異化的安全保護措施。同時,強化數據安全管理,銀行保險機構應按照國家數據安全與發展政策要求,根據自身發展戰略建立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和數據處理管控機制,在開展相關數據業務處理活動時應當進行數據安全評估。
同時,《辦法》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應當建立數據安全責任制,黨委(黨組)、董(理)事會對本單位數據安全工作負主體責任。銀行保險機構主要負責人爲數據安全第一責任人,分管數據安全的領導爲直接責任人,明確各層級負責人的責任,明確違規情形和責任追究事項,落實問責處置機制。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有關司局負責人強調,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明確管理流程,主動評估風險,對數據安全風險進行有效監測,防止數據破壞、泄露、非法利用等安全事件發生。風險管理、內控合規和審計部門定期對數據安全開展審計、監督檢查與評價。
構建數據安全體系
日前,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點名”了一家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信貸金融機構的App存在隱私不合規行爲,而此前被“點名”的銀行遍及國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理由包括強制收集非必要個人信息、隱私政策內容不完善等等。
記者注意到,在2023年的監管罰單中,多家銀行因泄露風險遭到監管處罰,理由包括“違規泄露客戶信息”“違反個人金融信息保護規定”“信息安全和員工行爲管理不到位”“數據安全管理缺失”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7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關於加強第三方合作中網絡和數據安全管理的通知》中深入揭示了部分金融機構對信息科技外包服務商、第三方生態合作者的依賴度不斷加大,由於風險管控不嚴,導致網絡、數據等信息安全風險事件頻繁上演。
“銀行數據安全體系是一個系統的體系建設,包括管理體系、技術體系、運營體系等,涉及建立安全管理組織構架,制定網絡與數據安全管理制度,規範網絡與數據日常安全運營操作流程,制定數據安全應急預案,建立風險評估制度等方面。”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
他認爲,銀行的數據安全管理工作是貫穿銀行生產運營的各個環節,數據安全管理角色需要各個部門的配合,不能僅侷限在信息科技部門或數據治理部門。“數據安全需要將管理與技術有機結合。管理上要重視,技術上要加大投入。一些敏感數據不僅要加密、脫敏與集中防護,內部防止數據泄露,外部防止網絡技術攻擊違規獲得數據。”
對於銀行數據安全的措施,華夏銀行長沙分行表示,把妥善保護客戶信息安全放在首位,強化科技賦能,在築牢金融科技安全防線、打牢數字金融發展“地基”等方面持續發力。
該行稱,爲確保客戶信息受到妥善保護,銀行採取授權審批、脫敏處理、添加水印等多種技術手段對重要信息的讀取和使用設限。梳理出姓名、聯繫方式、證件號碼等8種類型敏感信息,針對性制定相應脫敏規則和操作流程,對關鍵字符、數字等進行特殊處理,巧妙隱藏完整要素,在不影響業務辦理的前提下預防信息被惡意使用、泄露。所有對外展示的敏感數據均設置水印,水印顯示數據使用者的賬號、IP地址等信息,有效防止數據被拍照或截圖導致泄露。對內部數據的訪問權限,該行進行精準控制,因業務需要確實需要查詢詳細信息的,由上級主管審覈審批後方可操作,爲敏感數據的合理使用加上一層“保險”。
一家券商銀行業分析師認爲,多數大型商業銀行目前已成立數據安全組織,並實行數據資產梳理,目前則需要構建完善的多元數據分類分級體系。由於大型商業銀行的數據量龐大,頻繁的數據使用和銷燬過程中容易出現敏感數據泄露問題,需要強化數據的溯源和加密能力,以更強的技術手段實現對數據的高效管理。中小銀行則需要着重梳理自身在數據安全管理方面的不足和盲區,制定規範的數據安全保障制度,保護銀行內部數據隱私,落實金融業務合規要求。
“金融行業由於涉及大量高價值用戶數據且與交易密切相關,往往會成爲黑產攻擊的對象。一旦數據泄露,被倒賣給借貸機構、詐騙團伙等等,很可能對消費者利益造成損害。”該分析師認爲,加強數據安全體系建設不是一家銀行的事情,而是整個行業的事情。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