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整院退租力度,核心區平房院落保護更新意見將加快出臺
12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深入實施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規劃 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專場。發佈會上,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馬綮鴻表示,2025年北京將繼續推進各類歷史建築修繕標準編制工作,力爭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四類歷史建築修繕技術導則編制。同時,將加快研究出臺加強首都功能核心區平房院落保護更新的有關意見,加大全域整院退租工作力度。
“深入實施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規劃 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發佈會現場。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
持續建立健全古建築技能人才的培養機制
承載着歷史文脈的灰磚青瓦、門楣牌匾,每一處細節都訴說着北京城輝煌的過往,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北京市的態度一直是堅持保護第一。馬綮鴻介紹,“2019年,北京出臺了《北京老城保護房屋修繕技術導則》,爲北京老城區域內的衚衕、院落、房屋修繕提供了明確的技術規範與評價標準。2022年,北京市老城保護房屋修繕修建技術專家委員會正式成立,第一批35位專家中,有木作、瓦石作、油飾彩畫等古建修繕專業專家及傳統工匠,也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古建修繕定額概預算等領域的知名人士,他們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爲老城風貌恢復性修建和保護性修繕提供專業指導。
爲落實《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要求,2024年4月,北京出臺了《北京合院式歷史建築修繕技術導則(試行)》,提出了歷史建築中合院式建築的維護修繕要求、技術標準、施工流程質量控制和驗收等要求,爲最大程度保留歷史建築有價值的歷史信息提供了技術支持,對傳統工藝進行有效保護與傳承。同時,還持續建立健全古建築技能人才的培養機制,充分發揚工匠精神,爲歷史建築文化傳承保護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十四五”期間申請式退租累計完成8000餘戶
老城既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也是人民生活的家園,既要保護老城的歷史感也要提升居民的幸福感。馬綮鴻介紹,多年來,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要求,將老城風貌整體保護納入城市更新行動統籌推進,通過實施申請式退租(換租)、簡易樓騰退等工作持續改善老城人居環境。2019年至今,已在菜市口西、雨兒衚衕、大柵欄觀音寺、鐘鼓樓周邊、故宮周邊、皇城景山等27個地區以“一院一策”和“一戶一設計”原則開展申請式退租工作,“十四五”期間累計完成8000餘戶。
“離開老舊平房的居民搬進了新樓房,我們利用騰退的空間完善地區公共服務設施、補齊地區配套短板、就地改善了留住居民的居住條件,還增加了傳統文化傳承展示、創辦了衆創空間等進一步改善街區生態、豐富居民生活。”馬綮鴻舉例稱,“菜西項目”通過優化設計,留住居民的居住環境就地得以改善,解決了“廚”“衛”“浴”等基本的現代生活需求問題;佈局了工作室、文化交流、長租公寓、社區活動中心、文創工坊、超市及書店等多元商業業態,探索實現了“共生院”模式;還增設了便民服務設施、居民協商議事空間等,補充和完善街區功能,復興街區活力,讓老胡同的留住居民過上了現代新生活。
“利用是最好的保護。”馬綮鴻談到,城市更新把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相融合,摒棄“大拆大建”,採用“小修小補”,不斷出臺創新政策、加強工作組織、編制年度計劃、優化聯審機制、打造示範項目,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有效利用中煥發新生。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完成改造後,再現了駝鈴古道、古色古香、店鋪林立的繁華盛景。作爲地標性建築的北京外城東南角樓經過景觀恢復後,在保持原有歷史文化特色基礎上變身爲圖書館。改造後的隆福寺一期煥然一新,擁有近600年曆史的古老街區一躍成爲網紅打卡地。這些生動的示範項目,爲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爲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力爭2025年年底前完成四類歷史建築修繕技術導則編制
馬綮鴻透露,在出臺《北京合院式歷史建築修繕技術導則(試行)》的基礎上,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還在加緊修訂《居住小區類歷史建築修繕技術導則》,同時還啓動了近現代公共建築類、工業遺產類及其他建築物構築物類歷史建築修繕標準編制工作。編制組對近300棟歷史建築進行了現場踏勘、調研,並通過分類整理、分析,形成了初步調研報告,提出了三類歷史建築修繕技術要求,“2025年,我們將繼續推進各類歷史建築修繕標準編制工作,力爭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四類歷史建築修繕技術導則編制。”
馬綮鴻表示,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還將結合《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規劃(2023年-2035年)》的有關要求,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加快研究出臺加強首都功能核心區平房院落保護更新的有關意見,加大全域整院退租工作力度。同時,儘快形成完備的城市更新政策工具箱,確保《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配套政策文件應出盡出,加強項目庫管理、做好2025年城市更新項目清單計劃編制工作,謀劃一批解民憂、惠民生、補短板、微更新的好項目。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