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新更精彩
在中華文明遺產地圖中,河南博物院是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河南博物院創建於1927年,是國內成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現有17萬餘件(套),精品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價值高,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
經過5年的抗震加固、改造提升工程和3個月的試開放運行,河南博物院於2020年12月26日向觀衆全面開放。九大“鎮院之寶”全部亮相,16個展廳悉數開放,智慧導覽、3D展示、5G互動帶給觀衆全新體驗。
走進河南博物院主展館,長長的通道在燈光映照下好似一條深邃的時空隧道,引領觀衆穿越歷史。穿過通道,來到大廳,一座氣勢雄偉的雕塑映入眼簾。雕塑一人居中,奮力推開左右兩頭大象。河南博物院文化信息中心主任荊書劍說,這座雕塑象徵着推開中原地區從遠古走向文明的大門,歡迎天下賓客。
“‘泱泱華夏·擇中建都’是我們的基本陳列,以中原的建都歷史爲主線,展示華夏民族文明發展軌跡,反映中原文化的悠久、輝煌及其影響力。”在主展館一展廳,講解員徐冰溪向觀衆介紹道。
“泱泱華夏·擇中建都”基本陳列共有10個展廳,由新石器時代、夏商、西周、東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金元7部分組成,共展出文物5000餘件(套),圍繞各個歷史時期中原都城文化以及都城中的人文生活進行解讀。
“黃河九曲,中原在黃河的襟抱中,是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的核心地區。數千年來,有20餘個王朝在河南建都,名都相望,城垣相疊,文化厚積。”河南博物院黨委書記萬捷說,新的展陳在策展視角、展示內容、展現方式上均有顯著提升,進一步延伸了歷史軸線,豐富了文化內涵,吸收了欒川孫家洞、許昌靈井、新密李家溝、鞏義雙槐樹等遺址近年的考古新發現,力圖更好地展示中原文化在中華文明體系中的母體地位和在黃河文化發展中的核心主幹作用。
特色展覽亮點紛呈
“大家看,這是一支8000多年前的笛子,由鶴骨製成。它特有的音色和音階,喚醒了來自遠古的音樂記憶。請您欣賞一段我們用仿製的骨笛吹奏的旋律。”在“國寶特展”展廳,觀衆細細端詳展櫃中的骨笛,側耳聆聽悠遠的笛音。
徐冰溪介紹,賈湖骨笛是迄今爲止在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吹管樂器,被譽爲“中華第一笛”。它的出土,將中國音樂史的起源往前推了幾千年。
“‘國寶特展’和‘明清河南’專題陳列是與‘泱泱華夏·擇中建都’基本陳列同期亮相的展覽,此外還有幾個特色鮮明的專題展覽也已全面開放。”荊書劍告訴記者,“國寶特展”是河南博物院在展覽方面的一個新亮點,特展實行國寶“輪流坐莊”制,每期展示一件國寶。第一個與觀衆見面的是聞名遐邇的賈湖骨笛。該展覽通過實物、圖文展示及多媒體手段,向觀衆介紹賈湖骨笛的發掘、測音及其材料、工藝等情況。
石刻藝術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原古代石刻藝術展”中,深沉雄大的漢代畫像石刻、莊嚴肅穆的陵墓儀仗、琳琅滿目的碑誌刻石、惟妙惟肖的佛國衆相,顯示了古代藝術家鬼斧神工的技藝和超凡的審美意趣,帶給觀衆無盡的藝術享受。
主展館試運行期間觀衆沒能看到的“鎮院之寶”雲紋銅禁,在“丹淅吉金——中原楚國青銅藝術”展中亮相。春秋時期,丹淅流域是楚文化濫觴之地,楚人在此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這次展出的淅川東周楚墓青銅器,以其富麗紋飾和精湛工藝,體現了楚文化的獨特魅力。
“巧工遺珍——院藏明清珍寶”展薈萃了明清時期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有漆器、玉器、琺琅器、牙雕、瓷器等,其中清代象牙蘿蔔、五彩十二月花卉杯等展品備受觀衆喜愛。
以人爲本創新體驗
“盲盒和藏書票的創意很好,微博的講解也很好。能火起來,就是因爲能給人新的參觀體驗。”一名網友參觀河南博物院後寫下留言。
記者在展廳看到,有文物愛好者圍着彩陶雙連壺展櫃反覆觀看仍意猶未盡,拿出手機掃描說明牌上的二維碼,下載詳細的文物信息,戴上耳機邊聽講解邊觀賞文物。
“我們實現了5G全覆蓋,並將先進的數字技術融入展陳、社教和參觀服務中。語音導覽二維碼、中英文雙語解讀、生僻字注音等都是以人爲本的體現。”荊書劍告訴記者,網友所說的“盲盒”,是河南博物院以“失傳的寶物”爲主題開發的考古類文創產品。盲盒將仿製的“珍奇寶藏”埋藏其中,讓體驗者利用內贈的迷你版考古工具挖掘出來,切實感受考古工作者發現歷史的驚喜瞬間。河南博物院還以明星文物賈湖骨笛、杜嶺方鼎、婦好鴞尊等爲主題,開發了系列文創產品,將觀衆喜愛的文物變成可以在手中把玩並贈送親友的佳品。
“喜歡音樂的朋友,可以在我們這裡領略幾千年的音樂:從史前骨笛到先秦遺音,從漢唐樂舞到宋代詞樂……”徐冰溪說,全新升級後的華夏古樂廳對古代音樂文物進行復原呈現,每個開放日都舉辦“華夏古樂——音樂文物復原展演”,邀請觀衆領略古代音樂的魅力。
爲了給觀衆提供更多的活動空間,河南博物院在主展館東西兩側打造了4000多平方米的觀衆休閒空間,在東配樓開闢了1300多平方米的綜合性教育服務空間,集研學活動教室、文物保護觀摩體驗、田野考古體驗、古代天文科技展示及自主學習五大功能區爲一體,可同時容納500人蔘與活動。
在新完成改造的文保樓中,專門開設了“歷史教室——文物保護觀摩實驗室”。實驗室把修復作爲基本陳列的一部分,向公衆進行展示。無機文物、有機文物修復室內側牆壁設置成透明玻璃展示窗,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向參觀學習人員展示文物保護修復過程,深化博物館在文旅融合下的社會教育功能。
談到未來的發展,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說:“我們將以多元文化視角,全方位解讀文物藏品,打造有溫度的展覽,做有深度的社會教育,推出有熱度的文創產品,爲公衆提供高品質、精細化、體驗式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