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專欄》「一箇中華」能取代「一箇中國」嗎?

隨着「520」臨近,賴清德屆時對兩岸議題如何咬文嚼字日益受到關注。(示意圖/中時資料照)

隨着「520」臨近,賴清德屆時對兩岸議題如何咬文嚼字日益受到關注。輿論普遍認爲習近平在「習馬二會」的場合大談特談「中華民族」體現了一種打破兩岸當前僵局的創新思路,也是給即將上任的賴政府臺階下。有藍營學者直指中華民族論就是「520」的通關密語。有意思的是,有「祖母綠」之稱的呂秀蓮最近也呼應了這一觀點,只不過她是對着大陸喊話:將「一箇中國」改爲「一箇中華」,將「兩岸統一」改爲「兩岸統合」。然而,對北京而言,「一箇中華」固然有可取之處,但要完全取「一箇中國」而代之,還是不現實的。

其實,「一箇中華」不是新名詞,而是近年來呂秀蓮關於兩岸關係的標誌性論述。4月下旬出版的《亞洲週刊》登載了對呂秀蓮的最新專訪,她再次呼籲對岸考慮將「一箇中國」改爲「一箇中華」。理由是臺灣多數人不能接受「一箇中國」,卻可以接受「一箇中華」。「不論在血緣上、文化上,(一箇中華)都是事實。如果提一箇中華,臺灣許多人的恐懼感會消除很多。兩岸的情緒也可以平緩很多。」

的確,相較在人爲製造的二元政治對立下「中國人」認同的式微,中華民族認同仍然是臺灣的主流民意。畢竟絕大多數臺灣人是根在中國大陸的移民後代,兩岸人民血脈相連,文化相親。學術界有觀點認爲所謂「南島語族」其實也起源於大陸,在現實中臺灣的原住民深受中華文化薰陶,早已融入中華民族。

即使孜孜不倦於「去中國化」的綠營人士,通常也不會輕易否認自己的華人身分。衆所周知,蔡英文20多年前在陸委會主委任內還曾公開承認她是「念中國書長大,受的是中國式教育。」故而,相比充滿政治角力的「一箇中國」,淡化政治分歧的「一箇中華」在臺灣的接受度更高。如果賴清德在「520」演講中能夠順勢而爲,北京至少可以視其爲相向而行的信號,從而緩和「非我族類」的敵對情緒,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打開新的空間。

不過,「中華民族」也好,「一箇中華」也罷,既不是虛無縹緲的想像的共同體,也不是僅僅侷限於歷史文化的情感家園,最終還是要落腳於現實的政治實體,那就是「一箇中國」。儘管習近平的「410」講話以「中華民族」四個字貫穿始終,但「九二共識」、一箇中國、和平統一等大陸對臺既定方針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大陸資深涉臺學者劉國深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中華民族作爲具有政治屬性的「國族」,與「中國」基本上是一體兩面的關係。明白了這個邏輯,習近平在講話中交替使用「中華民族」與「中國人」,並強調「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不難理解了。

綜上所述,相較「一中一臺」或者「抗中保臺」,呂秀蓮的「一箇中華」當然值得肯定。但內嵌於「一箇中華」論述中的「遠親近鄰」「中華邦聯」等成分與習近平「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的論述仍有相當距離,甚至前者存在「一個民族,兩個國家」的「臺獨」嫌疑。這也是大陸對「一箇中華」敬而遠之的原因所在。更關鍵的問題在於,呂秀蓮建議大陸以「一箇中華」取代「一箇中國」,那麼賴清德能夠拋棄臺灣民族主義,擁抱「一箇中華」嗎?答案即將揭曉。

(作者爲大陸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