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告訴我 常生氣的人是能負什麼責任?
▲平常神經繃得太緊,身心不得舒緩,這也是容易生氣的原因之一。(圖/pixabay)
●洪仲清/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心理所臨牀組畢業,領有臨牀心理師合格證書。「洪仲清臨牀心理師」的臉書粉絲專頁,目前人數已突破30萬。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討論,學習面對情緒,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學習在溝通中傾聽、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以及如何寬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他處在一個很弔詭的狀況,他其實是一個很願意負責任的人,心情好的時候,是很難得的好先生、好爸爸,但一不如他的意,他就容易大發脾氣。然後一發脾氣,不要失控就不錯了,就別說能負什麼責任了—家事不想做,專案進度落後,罵人遷怒,看得出來大家都想閃避他。
如果生氣的時間是一大早,即便只是因爲孩子出門習慣拖拖拉拉這種小事情不高興,也可以影響他一整天的情緒。所以他對於早上讓他生氣的人事物,感到特別生氣,等於雙重生氣。
然後,就這麼剛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愛打洞」。他的孩子,好像也遺傳了這種愛生氣的個性,他是看到孩子的樣子,像看到自己,纔想好好調整自己這個困擾幾十年的毛病。
其實,一個人的優點、缺點,常常是一體的兩面。一個很認真投入,「用力」要完成某個計劃的人,是我們這個社會很鼓勵的特質,這常被正向看待。
不過,人生常是過猶不及,忽略了平衡點,生活就難以運作,自然要負責就談不上了。尤其生氣完,常感覺疲倦,可是又有一大堆事等着完成,心情很不美麗。所以,換句話說,他的困擾,不是因爲不負責,他是「太」負責了。
吃飯吃七分飽,身體比較健康。平常提醒自己用七分力,生活才能至少保有三分餘裕。
追求完美,常常讓人走向不完美。
▲記得,感覺失控的時候,可以採取旁觀者的觀點,好像這些是另外一個人的問題。這種視角,可以多爭取一些心理空間。(圖/pixabay)
他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且他想像中的完美,常常是屬於他個人的完美,至少不是家人的完美。如果再講到有競爭關係的職場,他預設的完美,甚至可能是他人的不幸。
這種人的生活構成,常常是一個又一個目標的完成,永遠不斷向前奔跑。要他休息,說不定還有罪惡感咧!
倒過來說,就是平常神經繃得太緊,身心不得舒緩,這也是容易生氣的原因之一。然後情緒一來,影響工作與生活,對於一個凡事想一肩扛的人來說,內在容易有自我挫敗的念頭,就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
因此又再出現了一個悖論,一個真正能長久負責的人,會懂得向別人求助,跟他人合作,願意給人發揮的空間與機會。增進他人的成就感,不必然顯示他的無能,一個人很難事事周全,這一點他理智上了解,但情感上接受還需要時間。
簡單來說,一個願意爲自己負責任的人,也會把他人的責任還給他人!
由於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所以做事要抓重點,要有優先順序。一個連善待自己都做不到的人,動不動就刮一陣風暴,誰還會想要「被」他負責任?
善待自己,具體來說,先從最最基本的充足睡眠開始。一個人精神好的時候,比較不會生氣,理智線會比較粗壯一點。然後,常伸展自己的肌肉,讓肌肉放鬆。肌肉能放鬆,通常情緒出現的時候會有些緩衝。
然後,常提醒自己,用力七分就可以,凡事常有一時之間我們照顧不到的地方。其實,人際關係也要照顧啊,有些人甚至說,做事要成功,做人佔七分工。
還有,人不是不能生氣,這個陳舊的觀念要調整了。生氣就生氣,那是慣性,一時半刻要改變本來就不容易。允許自己生氣,感覺自己的生氣,別抵抗它,常常抵抗它會變成強化它,這個平常就要練習。
▲藉着注意呼吸,讓副交感神經作用,就能讓心臟更健康。(圖/記者李佳蓉攝)
怎麼練習?
簡單來說,感覺生氣出現了,就儘可能給自己五分鐘空檔。這五分鐘,就是注意呼吸,拉拉身體。再進階一點,就是在心裡問自己,是爲了什麼而生氣?
不用去評價生氣,不用覺得承認生氣就是軟弱。告訴自己,「我感覺生氣,但我不等於生氣!」
別馬上把生氣想成是自己的問題,藉這個機會找到界線。什麼部分是操之在己?什麼部分的責任要還給別人?
當然,剛開始不用那麼複雜,光是停下來,注意呼吸、伸展一下就很有用了,這是幫我們自己踩煞車,避免火上加油。如果這一步真的執行了,很多麻煩就不會找上來,可以多一點精力專心執行操之在己的事。
情緒一來,常常會把計劃打亂。我們越失控,越是急着什麼都要控制,一點點沒抓在手上就開始緊張,這反而逐步把我們逼向失控。
記得,感覺失控的時候,可以採取旁觀者的觀點,好像這些是另外一個人的問題。這種視角,可以多爭取一些心理空間。
按照上述的步驟一點一點執行,如果養成習慣,生氣反而可以變成我們的好朋友。生氣能提供能量,讓我們爲了生存努力。祝福您,成爲充分爲自己負責的人,包括正面迎向情緒,而非壓抑它。
熱門推薦》►養出不負責任的孩子會影響他一生►一個人最需要負責的對象是「自己」
►看更多【洪仲清】專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