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拜登強化美日海權同盟 日對華政策走向公開對抗(高蘭)

美日首腦聯合聲明提及臺灣問題激怒北京後,日本首相菅義偉國會議員表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是一貫立場,日本不會軍事介入臺海衝突。(圖/美聯社

自拜登政府執政以來,進一步強化美日海權同盟,深度介入中日海洋問題,增加了中日兩國解決海洋爭端的複雜程度,導致「中國安全形勢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增加」。

美國主導下,美日兩國加強了海權同盟,旨在建立一個由美日同盟爲核心的、衆多相關國家參與的共同管理全球海洋的新秩序

美日海權同盟對於美日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方面,美日同盟從傳統的東亞地區軍事同盟轉爲全球性海洋同盟關係,美國構建、鞏固在亞太地區海洋主導權

另一方面,日本參加美國所倡導的全球性海洋夥伴(GMP)關係,作爲更加對等的夥伴國介入全球海洋活動,使得日本的海洋戰略呈現出地區性與全球性的雙重特徵

拜登政府執政以來,中日海上衝突出現新變化,中日之間「冷和平」的平衡態勢似乎正在受到挑戰,日本對中國從曖昧平衡走向公開對抗。

具體表現爲:1. 中日海上衝突程度加劇。2. 中日海上衝突區域擴大,出現東海南海、臺海「三海聯動」。日本在南海行動更加積極,美國軍艦航母艦隊增加光顧東海。3. 中日海上衝突的影響加深,美日澳印英法、東南亞等國對中國進行不同程度施壓,等等。

另一方面,中國加強了反制措施。例如,中國頒佈海警法,全力推進海洋生態環境建設;4月26日,中國自然資源部發布《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地形地貌調查報告》等,加強了中國對於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訴求與法理依據。

總體上來看,海洋問題是中美面臨衝突與合作的最關鍵外交政策領域之一。儘管拜登政府正在迴歸戰後以來美國主導下的傳統國際協調主義路線,以「印太戰略」爲主線,加強與日本等盟國關係,實行更強硬的「美國優先」政策,阻止中國成爲真正的海洋大國,把中國列爲「首要挑戰」,但又強調與中國「競爭性合作」,中美合作依然是進行中的重大議題。

另一方面,中日之間建立了解決海洋爭端的多項合作對話機制,包括中日安全對話、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機制等,中日海空聯絡機制正在有效運轉中。

從長期來看,中國與美日海權同盟的博弈呈現出三個變量:實力規則模式的競爭與合作。即,在大國權力轉移、地區海洋安全秩序的規則維護與塑造、海洋發展模式等三個方面,中國與美日兩國具有重大差異,正在出現不斷變化趨勢。美國約瑟夫·奈(Joseph S.Nye,Jr)指出,與美國出現軟實力相對下降的情況相比,中國具有獨特的軟實力優勢,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則提出中國模式的獨特性與適用性

此外,中國與美日海權同盟的博弈呈現出三個不變因素:力量均衡(均勢)、盟國外交、競合關係。即,正如美國Antony Blinken,Susan Shirk等明確指出,美國將繼續推行均勢外交政策,深化盟國外交合作政策,加強力量平衡,實行「巧競爭」戰略,增加與中國競爭的優勢力量。

另一方面,中美日三國將長期呈現競合關係,呈現中美競爭合作、中日競爭共存的態勢。

總之,今後應推動中美合作與「良性競爭」關係的發展。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特徵是全面競爭、戰略競爭,本質是「競爭性合作」,中美應共同探討合作與良性競爭的道路。

此外,促進建構新型中美日戰略大三角關係。在中美日三邊關係中,中美關係至爲關鍵。中美關係的改善,將帶動中日關係重回正軌;中日關係的改善,也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美關係的改善與良性發展。

在海洋問題上,推動中國海權模式與美日海權模式的共生髮展。從海權發展模式看,英國、美國是世界性超級海洋強國,日本是傳統的地區海洋強國,中國是崛起中的新興海洋大國。

中國正在加強國際海洋合作,與美日等國加強危機管控,共同發揮高度的政治智慧,解決海洋爭端,促進海洋合作。

中國與英、美、日、俄、印等海洋大國在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治理、海上通道安全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同時關注菲律賓、越南等周邊國家的海洋發展關切。中國主張「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互聯互通、互惠共贏」,致力於實現作爲地區海洋大國的「有限海權」目標,增加海洋公共產品,最終實現「海洋命運共同體」目標。(作者爲中國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