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海鯤號潛艦 重新移塢的疑雲(王志鵬)

海鯤號潛艦在臺船乾塢內注水出塢,遭到輿論質疑,是否真的符合移出乾塢條件,可以移泊到預定的碼頭,着手開始進行港測。(臺船公司提供)

依據媒體報導指出,自去年2024年7月中旬,海鯤號潛艦在臺船乾塢內注水出塢,臺船與海軍官方均表示,完全是依據既定的時程表進行,但仍遭到輿論質疑,是否真的符合移出乾塢條件,可以移泊到預定的碼頭,着手開始進行港測。

海鯤號潛艦於臺船乾塢內進行全裝備裝設,那移塢的必要條件爲何呢?海鯤號潛艦自海昌工廠經由中信浮塢乘載移至臺船乾塢之後,首先就是要確定,所有裝備到位且管線連接完成,之後藉塢邊的岸電、岸氣、岸水,進行各單機與各系統連結或並聯測試。

測試安全符合基本規格要求之後,乾塢開始注水海水,首先進行靜水壓測試,即海水淹過主海水系統進口,但仍穩坐在塢墩上,當海水淹過主海水系統進口後,開始啓動主海水系統進行測試,經一段時間測試正常後,下一步即是全艦封艙進行空氣加壓測漏。如全艦檢查無虞,即可繼續進行最後一步,即塢內繼續注入海水,潛艦將逐漸離墩浮於水面,然後進行潛艦的全傾側測試(即前後艦身角、左右傾斜角都必須在0°至1°之間)。此期間的測試過程與各階段一旦出現問題,則必須中止測試,回到前一步驟查出缺失原因,修改完畢之後,才能繼續進行下一步驟,如此循環重複,直到所有測試完整合格,才能備便移塢泊港。

而泊港測試的必經流程有哪些?基本由單項到各相關係統串、並聯測試,無論任一環節卡關,都將致使無法繼續執行下一步或下一階段的測試?塢內測試與泊港測試最大不同,在於泊港必須加油、充電、加氣、加水,達到潛艦的標準排量,建立起潛艦自身的動力和電能之後,才能進行主系統與分系統的串並聯測試。任何測試過程,各系統彼此都是環環相扣,當出現不符合標準的缺失時,都必須停下一一予以解決,之後才能夠再繼續下一階段測試。

另有讀者詢問,未來臺灣自制的潛艦是否會建立掩體保護,臺灣海軍是否需要嗎?對此,基本上潛艦掩體概分爲二種即:「洞窟式」和「碼頭抗炸式」(如同空軍戰機機堡);其主要爲了「隱蔽行動」與「潛艦安全」,過去海軍曾經思考過此一問題,但是由於「耗時、耗錢、耗力」,因此目前似乎並未朝這個方向建案。

至於依照目前的進度,其實今年2025年3月要完成泊港測試,開始進行海上測試,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2024年前,曾有軍火掮客信誓旦旦地揚言,絕對按計劃階段完成絕不會延誤;結果近期卻一反過去所言,公開表示要於今年2025年底開始進行海測,趕上進度是很不容易的事。

就媒體近期的報導,目前出現的困難,包括:港測雖然已完成50~60%的測試,卻也出現逾70項的缺點;然海軍司令部隨即澄清,並非媒體所述,目前確實出現約有逾10項的缺點。惟這樣的說法實在看不出是「系統項」,還是「單機項」的缺點;玩這種數字遊戲其實沒有意義,海軍若不好好督導臺船一一逐步將其完全改正,就急着進行後續測試,這很可能就會形成「骨牌效應」,當達到80%~90%測試階段時,缺失將會越來越多,且愈來愈困難,越不容易解決,這必然會嚴重影響後續海上水面和潛航測試的進度。

(作者爲前海軍潛艦兵器長、作戰長與潛艦訓練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博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