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又+8個!儀徵市第六批非遺項目揭曉啦!
儀徵非遺項目又有新的突破啦!
2024年10月,我市開展了儀徵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工作。經過推薦申報、材料審覈、專家評審、公示、報市政府批准等流程後,確定儀徵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共8項。本月19日,我局爲入選項目舉行了授牌儀式。
此次項目名錄的公佈,進一步豐富和充實了我市的非遺名錄庫,對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起到了促進作用。
讓我們跟隨視頻與簡介,一起了解這新增的8個項目吧!
揚派盆景
揚派盆景選擇枝葉細小、抗逆性強、壽命長的樹種,如羅漢松、五針鬆、圓柏、刺柏、紫杉、榔榆、瓜子黃楊、銀杏、梅花、迎春、金雀、六月雪、金銀花、枸杞等。其中的鬆(類)、柏(類)、榆(榔榆)、楊(瓜子黃楊)等樹種,多以高山上的鬆姿爲表現題材,在造型上最爲顯著的特點就是“雲片”。揚派盆景的造型也是因樹而異,並不都將枝葉紮成雲片。例如梅花的枝條採用順風式造型,如風吹楊柳;虎刺採用合栽式,如自然叢林;迎春、金銀花、枸杞等則採用垂枝式;有些樹種的造型還講究提根,即將樹木的根部精心取捨和伸屈,逐年向上提起,使其與樹木上部相互取勢,達到蒼古入畫的效果。隨着時代的發展,揚派盆景的製作技藝也在不斷繼承與創新,近三十年在傳統基礎上創新的揚派水旱盆景,集中了樹木盆景和山水盆景之長,達到意境深遠的效果。
馬集手繞花技藝
馬集手繞花技藝,通常以布絹爲材料,通過纏繞手法,製作出精美的花朵,其色彩鮮豔、富有層次感,效果逼真。製作手繞花時,需要先備好布料,以及筆、剪刀、膠水、細鐵絲、鑷子、布條等工具。用筆在布料上畫出花片形狀,再用剪刀小心剪出,在花片背面均勻塗上膠水,將細鐵絲粘在上面,放置通風處晾曬至膠水乾透、花片定型;之後用鑷子鑷出花片形狀,使其更加逼真;隨後取適量花片組合成花朵,再用布條將鐵絲部分纏繞起來並用膠水加以固定,以保持花朵的形狀和美觀。當纏繞完成後,一朵鮮豔的手繞花便製作成功了。如今結合先進的技術手段,如模具製作、噴塗工藝等,提升花朵整體品質。手繞花不易凋謝,易於打理,可以長時間保持美觀。它們被廣泛用於家居裝飾,婚慶場景等各種場合。此外,它也是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物品,展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
金繕技藝
金繕技藝受中國漆藝和描金工藝啓發,將需要修補的器物碎片利用膠合漆粘合,再以天然大漆混合瓦灰填補缺失,打磨塑性還原至器物原狀。在修補處塗上底漆將修補面找平後描上金漆,關鍵性的技巧就在於上金漆將幹未乾之時,用金粉或金箔進行覆蓋裝飾,待乾燥後上塗罩金漆即可。修補後的陶瓷器物保留了原有的形態,黏合處的“傷痕”搖身一變,成了光彩奪目的金色紋路——這就是金繕誕生的過程。金繕技藝富有獨特的自然之美,修補而成的每一件器物都是獨一無二的。因其富有隨機性,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金繕工藝的核心在於工匠與自然的“合作”,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善於改變殘缺。如今,在飛速發展的時代中,金繕藝術功能進一步凸顯,應用範圍也從陶瓷器具拓展至傢俱、玉器、硯臺、古琴等。
大儀風鵝製作技藝
製作大儀風鵝要把活鵝脫食圈養24小時之後才能進行宰殺(放血、浸燙、脫毛、盡膛、去肢、清洗),經過大缸醃製72小時,每間隔12小時要進行翻缸來保證醃製的均勻。醃製完成後,把醃製好的鵝懸掛於陰涼通風處進行自然風乾,實時根據溫度、溼度和風量來控制好風鵝的風乾時間。風乾完成後進行蒸煮,大火煮開後要有長時間的小火燜煮,來保證風鵝的香味不流失。最後通過真空包裝、高溫滅菌等現代工藝來讓產品保存時間更長。大儀風鵝不僅在揚州、南京等江蘇城市熱銷,還銷往安徽、上海、北京等省市。風鵝濃縮了大儀鵝文化的精髓,是大儀人民在物質條件匱乏時候對食物加工的智慧結晶。大儀風鵝製作技藝不侷限於家傳或師傳,它源於千家萬戶,囊括了民間製作要素,經過不斷加工與完善,衍變成爲深受市場歡迎的地方品牌。
陳集鎮菜籽油古法壓榨技藝
陳集鎮菜籽油古法壓榨技藝採用物理壓榨方式,有着獨特的實踐方式和表現形式。在實踐中,首先精選優質菜籽,經過仔細清理去除雜質;接着進行適度炒制,嚴格控制火候和時間,使菜籽散發出獨特的香氣;然後將炒熟的菜籽放入石磨中進行磨碾,使其成爲粉末狀;再將磨好的菜籽粉末放入木甑中蒸熟,使其軟化並便於成型;將蒸熟的粉末填入用稻草墊底的圓形鐵箍中,做成餅胚;緊接着將餅胚裝入榨槽中,通過木槌壓榨的方式將油榨出。陳集鎮菜籽油古法壓榨技藝主要是靠物理壓力將油脂從油料中分離出來,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資,綠色純天然。
真州喬片製作技藝
真州喬片製作技藝有着嚴格的工藝流程,製作原料主要是糯米和糖,工具包括泡米池、磨粉機器、蒸鍋、攪拌機、篩網等。首先是泡米,將純糯米泡在水中軟化,時間需精準把握,否則會影響後續工序;接着機米,把泡好的糯米放入粉碎機裡打成粉末狀;然後攪拌,將糯米粉和一定比例的糖放在操作檯上攪拌均勻;之後進行篩面,使粉更加均勻併發面;再經過蒸、定型、冷卻、切片、曬乾等工序,最後油炸至微微金黃色撈出並多次復炸,直至口感酥脆。喬片承載着歷史的記憶,見證了歲月的變遷。
儀徵修腳術
儀徵修腳,亦稱足醫,俗稱扦腳,廣義還包括刮腳、捏腳、搓腳,修腳師通過望、問、觸、摸,使用專用刀具,運用修腳技術,輔以適當中藥材,對腳部進行護理的一種技藝。它採用中國傳統醫術和刀法相結合修治各種腳病,修腳與中醫的鍼灸、按摩並稱爲中國的“ 三大國術”。儀徵修腳術不僅立足傳統的持腳八法(即支、摳、捏、卡、攏、攥、掙、推)和持刀修治八法(即搶、斷、劈、片、挖、撕、分、刮),更加註重因病制宜、不斷創新,將傳統刀法治療與用藥治療並用,既能保證修治過程手法得當、巧妙精緻、輕快穩巧,又達到無疼痛、康復佳,促進人體健康的效果。
儀徵擦背術
儀徵擦背術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中醫保健技術,起源於揚州,儀徵是其重要的技術來源地,尤其樸席鎮和新集鎮更是專業人才輩出。這項技術在儀徵地區得到了長期的發展和傳承,成爲當地特色的保健傳統項目。擦背作爲一種傳統的中醫保健方法,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應用。師傅們通過長期的實踐經驗和傳統教學,掌握了精湛的技藝,爲廣大羣衆提供了有效的保健服務。儀徵擦背術不僅解決了勞動力就業難的問題,還爲外地務工人員提供工作崗位,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發揮了社會效益,傳承了儀徵擦背文化。
來源:儀徵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