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3個非遺項目轉入代表作名錄
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古廊橋詠歸橋雪後景色 供圖/新華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5日通過評審,決定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3個遺產項目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名錄機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實施轉名錄程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正式實施轉名錄程序
自2009年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上述3個遺產項目保護成效顯著,存續力持續提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通過成立合作社和企業,帶動當地黎族羣衆特別是婦女就業增收;“羌年”(羌族聚居地傳統節日)在羌族傳統文化保護、帶動當地文化生態旅遊和鄉村特色旅遊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保護傳承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文化和自然生態協同保護的良好態勢。
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名錄機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實施轉名錄程序。上述遺產項目成功轉入代表作名錄,既體現了中國開展非遺系統性保護的優秀實踐和成果,也爲各國開展非遺保護提供有益參考。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已增至2萬餘人
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爲例,該遺產項目自列入急需保護名錄以來,中國緊緊圍繞該遺產項目後繼乏人的風險,通過支持鼓勵傳承人傳藝帶徒,大力開展各類培訓、納入正規教育等方式促進該遺產項目的傳承。在實現振興的同時,該遺產項目也爲黎族羣衆特別是女性提供可持續生計,爲年青一代的全面教育提供優質資源,爲不同社區開展相互尊重的對話等作出重要貢獻。中國代表團表示,今後中國將基於該遺產項目保護現狀,繼續有針對性地採取保護措施維護文化多樣性。
海南省委宣傳部昨日介紹,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已有3000多年曆史,其代表性產品被稱爲“黎錦”,黎錦被譽爲“中國紡織史的活化石”。
據介紹,掌握該技藝的黎族婦女在20世紀50年代約有5萬人,到20世紀70年代數量減少了一大半,2009年時人數已不足1000人,且多爲年過七旬的老人。這項技藝的傳承一度陷入危機,瀕臨滅絕。
2006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名錄。隨後,海南省開展了大量的普查與保存工作,其後又從多方面推進傳承發展。如今,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已增至2萬餘人。
我國目前有39個項目列入非遺代表作名錄
截至目前,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有44個項目,總數居世界第一。其中,有39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個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個入選優秀保護實踐名冊。
中國是怎麼做到非遺數量世界第一的?2024年是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週年。通過20年實踐,中國已形成既符合自身國情、又與國際銜接,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體系。
近年來,中國一大批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遺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各級人大、政府積極推進非遺相關立法,爲非遺保護傳承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今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目前,中國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557項(包含3610個子項)。認定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萬多人,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068人。全國現有非遺保護機構2406個。
通過建立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推進區域性整體保護,以及加快傳承體驗設施建設,中國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日益健全,傳播普及水平不斷提升,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對話
非遺傳承人:有學校專門開設黎錦興趣班
家住海南省東方市的60歲黎族老人符林早是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之一。北青報記者從東方市文化館處瞭解到,2009年以來,當地政府對黎錦產業等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培訓傳承人、種植原材料等。據最新的調查顯示,東方市已有黎錦技藝三級體系代表性傳承人156人。
北青報:您最早是如何接觸到這門傳統技藝的?
符林早:小時候有一天,看到奶奶在做一項叫絣染的工序。奶奶對我說:“林早你過來,我教你怎麼做這個圖案。”從那時開始,我就接觸到了黎錦的製作。
北青報:過去這些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怎樣傳承發展的?
符林早:自從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收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這項技藝的傳承得到了很大重視。比如我們這裡有兩個學校開設了黎錦興趣班,請織娘每週一次到學校去講課,向感興趣的學生傳授織造技術。東方市文化館每年會組織幾場培訓班,我和女兒也會去授課。現在已經有很多學生能夠掌握黎錦圖案的織造技術。現在,我們這裡成立了黎錦非遺傳承館,很多人通過學習成爲了非遺傳承人,不少人掌握了絣染技術後,還開辦了合作社。
北青報:目前黎錦的銷量情況如何?
符林早:之前傳統黎錦受到過工業化紡織的衝擊,但機器製造的布料無法完全複製黎錦的織造方法,這樣的布料也無法被稱爲黎錦。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入選中國國家級非遺名錄後,我們的黎錦製品銷量有明顯增長,這次又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相信這門技藝今後會受到更多的關注。
本組文/本報記者屈暢實習生陳林
部分綜合新華社統籌/蔣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