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工委夏季書單 | 31種古籍好書推薦
《簡帛書籍敘錄》
於茀 著
(點擊圖片 購買圖書)
本書以2024年之前出土並已正式公佈的戰國秦漢簡帛書籍爲敘錄對象,涉及敦煌漢簡、居延漢簡、懸泉漢簡、銀雀山漢簡、北大漢簡、烏程漢簡、天回漢簡、睡虎地漢簡、馬王堆帛書、睡虎地秦簡、北大秦簡、郭店簡、包山簡、望山簡、新蔡簡、上博簡、清華簡、安大簡等等,按照傳統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進行分類,並對子部做出調整(如析出墨家),以書籍寫作時間或出土先後爲序,一般先描述其出土信息,然後著錄其簡帛形制、字數等,再敘述簡帛文獻的基本內容,記錄原簡收藏地,最後對具體文獻的資料價值和學術價值進行評價。或引述各家意見,或申述自家判斷,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皆有文獻可徵。總體而言,本書對目前已刊佈的簡帛書籍文獻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著錄,將大大便利簡帛研究及相關學科研究的開展與推進。
推薦者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ssapcn
《楚辭大典·第一編》
(全三十五冊)
黃靈庚 劉躍進 周正英 主編
《楚辭》之學萌發於秦末漢初,兩千多年來,《楚辭》文獻學的研究一直是各時代的熱門之學,目前海內外《楚辭》刻印、校讀文獻有上千種,面對卷帙浩繁的《楚辭》文獻,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做一次全面、系統的整理,對於《楚辭》和楚文化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楚辭大典》計劃收入三百餘種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時期最爲重要的《楚辭》及屈子文獻(包括海內外的孤本、善本文獻),依照原貌影印出版,並由專家爲每種文獻撰寫提要。第一編收入“楚辭章句”和“楚辭集註”約七十種文獻,不少都是海內外的孤本。《楚辭大典》的出版將爲“楚辭學”研究提供一套珍貴的學術資料。
推薦者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nlcpress
《允禧集》
杜桂萍 主編 顏子楠 點校
《允禧集》是杜桂萍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清代詩人別集叢刊”中的一種,由顏子楠整理。
本書收錄愛新覺羅·允禧的作品。允禧,康熙五十年生(1711),卒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允禧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十一子,雍正皇帝之弟,乾隆皇帝的叔父,在乾隆皇帝即位後被封爲慎郡王。在清代詩歌史的框架中,宗室詩人是被稱爲“朝中之野”的特殊羣體,允禧則是這一羣體中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推薦者
人民文學出版社
renwengudian
《說文解字系傳》
(南唐)徐鍇 撰 陶生魁 點校
《說文解字系傳》是《說文解字》的最早注本和系統研究著作。全書四十卷,卷一至卷三十爲《通釋》,註釋闡發《說文》正文,各條先出《說文》原文,然後以“臣鍇曰、臣鍇按”等領起註釋,末附朱翱反切;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爲《部敘》,推闡《說文》五百四十部據形聯繫、次序排列的意義;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爲《通論》,闡發文字構形的含義;卷三十六爲《祛妄》,駁斥李陽冰臆說;卷三十七爲《類聚》,列舉同類名物之字,說明其取象之由;卷三十八爲《錯綜》,從人事以推闡古人造字意旨;卷三十九爲《疑義》,論列《說文》所闕之字及字形與小篆不合之字;卷四十爲《系述》,說明各篇的著述旨趣。
此次整理以中華書局影印道光祁寯藻刻本爲底本,參校以《四部叢刊》影印述古堂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進行錄排、標點、注音、校訂工作。書後編制五百四十部首字檢字表,以及正文字頭和重文字的音序、筆畫檢字表。
推薦者
中華書局
zhonghuashuju1912
《王羲之法帖全集》
(全三冊)
楊璐 楊敔 編著
《王羲之法帖全集》在注重版本和整理質量的基礎上,以“全”爲特點。全書共收錄王羲之內容不同的書帖359件,其中首次出版的有近百件,是迄今爲止最全的王羲之帖本全集,使千餘年來隱藏在近千種叢帖中的王羲之書帖重新被發現,幾無遺漏。其中尤以《荷華帖》爲數十種稀見帖本的代表,不僅至今未見出版,其底本也爲海內孤本,既有很高的藝術水準,也有珍貴的文獻價值,對數百年以來珍貴碑帖拓片的保護有重要意義。《王羲之法帖全集》不僅是一部完整的王羲之書法全集,更是一部東晉時代的古文獻,爲全面、深入地研究王羲之提供了完整的第一手資料。
推薦者
中國書店出版社
zgsdcbs123
《安嶽石窟內容總錄》
(全五冊)
白彬 張亮 雷玉華 董華鋒 主編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 安嶽石窟研究院 編著
中國西南地區石窟摩崖造像開鑿自隋唐興起,歷經五代,盛於兩宋,至明清綿延不絕,龕窟類型和題材內容廣泛多樣,被譽爲“中國石窟藝術下半闋”。安嶽石窟便是西南石窟傑出的代表。《安嶽石窟內容總錄》以文字、線圖、照片結合的形式,系統收錄四川省安嶽縣石窟寺遺存八十處,完整呈現當地重點石窟的全貌,體現了石窟寺作爲建築、雕塑、壁畫等藝術綜合體和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獨特載體的珍貴价值。
推薦者
天津古籍出版社
TJGJ_1983
《孟子新編新注》
(全二冊)
劉培桂 著
本書將《孟子》原編按內容重新做了編排,分爲《學問》《性善》《堯舜》《仁政》《王道》等14篇。確保同類內容的章節在同一篇內,篇章之間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更便於閱讀、檢索與展示全書內容。註釋繼承了先賢舊注之正而不囿於舊注,新增了應注未注或注而不詳的大量內容,言之有據地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不避疑難,正本清源;廣徵博引,推陳出新;易讀易懂,盡顯《孟子》本真,是本書的特色。
推薦者
齊魯書社
Qilu Press
《〈甘肅鎮考見略〉校注》
(明)週一敬 撰 王琦儒 校注
本書是《甘肅鎮考見略》的校注本。《甘肅鎮考見略》成書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崇禎年間即刊印、流傳於世。本書在全面考察明代甘肅鎮及部分相鄰區域有關疆域形勝、歷史沿革、戰略地位、戍防策略等方面的基礎上,以形勢、營衛、兵馬、錢糧、撫剿、沿革、驛道、賞罰八個方面,重點記錄了莊浪、涼州、甘州、肅州、西寧、蘭州、靖虜、洮州、河州的城池、關隘、堡寨、烽候、邊牆、墩臺等方面的基本情況,準確反映了明末甘肅鎮長城沿線地區的軍鎮建制、兵馬部署、後勤保障、歷史沿革、民族關係等重要內容,是研究明代九邊及甘肅鎮軍事戰略、長城防禦、經濟貿易、民族政策、歷史發展、地理變遷等方面珍貴且稀見的歷史文獻資料,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本次校注以南京圖書館藏本(明崇禎刻本)爲底本,對原書做了整理、校勘、標點、註釋等工作。
推薦者
三秦出版社
sqcbs
《玄奘全集》
(全五十三冊)
(唐)玄奘 著譯 韓欣 主編
《玄奘全集》共53冊,約1900餘萬字,以《乾隆大藏經》爲底本,《房山石經》《資福藏》《磧砂藏》《趙城金藏》等8種大藏經爲參校本,含玄奘譯出經論75部,以及玄奘傳記、玄奘年譜等相關內容,是目前研究玄奘最爲全面的古籍點校成果。
推薦者
中州古籍出版社
zhongzhouguji
《三目類序釋評》
李致忠 釋評
《三目類序釋評》是李致忠先生的一部古籍研究著作。全書通過選取中國古典目錄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即“三目”作爲研究對象,將“三目”的總序、部序、類序分別對應展開,對每篇序文進行規範標點,對相關名詞、文句做詳盡的註釋,其後附以“按語”,通過去謬匡正、去僞存真、撥亂反正,品評“三目”類分的“優劣短長”。
本書在探析古人四部歸目思想的基礎上,爲當下梳理出一份詳盡的、科學的、更適合中國古籍的四部分類表,具有突出的學術意義與實用價值。
推薦者
三晉出版社
sanjinchubanshe
《唐大詔令集系年校箋》(第一輯)
(全八冊)
吳在慶 主編
《唐大詔令集》選錄由唐諸位帝王所頒佈的各門類詔令而成,分爲帝王、妃嬪、皇太子等十多項大門類。這些詔令記載了唐代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原委真相,以及各種典章制度及其興廢沿革等,內容均屬於國家政務事項,成爲歷代修史者所依據的重要文獻,也是歷史以及經濟、政治、法學、科舉學、民族學、文學等各學科研究者必須採用的不可少的重要原始資料。
本項目以唐人相關文集,典籍文獻資料,現存《唐大詔令集》的各種明清抄本、刻本,對《唐大詔令集》進行全面校勘、系年、箋註與輯佚,儘可能還原唐代詔令的原貌,使之成爲史學、文獻學和古代文學等門類研究的重要基本文獻與參考書。上述所做的這些工作,均是拓荒性的創新之舉,極具文獻價值與出版價值。
此次整理爲第一輯,全8冊,包括帝王、妃嬪、皇太子、諸王、公主、郡縣主六門。
推薦者
黃山書社
hssspress
《羅繞典集》
(全五冊)
(清)羅繞典 著
曾主陶 主編 劉時雨 副主編
本書收錄晚清封疆大吏羅繞典的奏摺、題本、詩文集《蘇溪全集》《黔南職方紀略》及部分輯佚詩文。其中奏摺與題本400多件(來自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研究晚清政治史、軍事史、社會史的重要史料。
推薦者
嶽麓書社
Ylss1982
《會秋堂集輯校》
(清)宋曹 撰 劉東芹 輯校
宋曹所著《會秋堂集》,生前曾梓行,但早已佚亡。道光二十二年,里人陶性堅在所輯《射州文存》中說:“射陵之《會秋堂稿》流傳海內,而板已無存,稿亦罕見。”光緒年間,宋曹裔孫宋惟新藏有殘本,但僅有紀災詩五十九首,惟新又苦心搜輯十數年,得詩至一百十餘首,將謀受梓而遽卒。現存宋曹詩文散見於王豫《江蘇詩徵》、卓爾堪《明末四百家遺民詩》、鄧漢儀《詩觀初集》、冒襄《同人集》、張潮《虞初新志》、陶性堅《射州文存》以及《鹽城縣誌》等史料中。又有周夢莊、趙嶰山二先生抄本,存數較多。另外,其傳世書法作品中亦有不少自作詩文。本書重新輯佚校對存世宋曹詩文,盡最大可能恢復宋曹《會秋堂集》原貌,爲研究宋曹其人其事提供基本史料。
推薦者
鳳凰出版社
fhcbs2014
《黼黻圖抄本兩種》
(清)王曇 著
本書爲“宛委遺珍”之一,影印收錄《黼黻圖》抄本兩種:一爲趙萬里抄本,原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收館;一爲張宗祥抄本,原本今藏浙江圖書館。《黼黻圖》,又稱《黼黻圖迴文詩》,是一部以黼黻圖來展示迴文詩的著作,清王曇著。王曇與繼配金禮嬴以詩文書畫相商榷,儼然宋趙明誠、李清照情狀。惜金禮嬴早逝,王曇乃作此圖以寄哀情。據張鳴珂跋,《黼黻圖》當包含全圖一幅,分圖四十九幅,共五十圖。但王曇並未完成,僅繪成三十四幅。
推薦者
浙江古籍出版社
zhejiangguji
《〈四庫全書〉書前提要綜合研究》
周祿祥 著
本書通過深入研究《四庫全書》和書前提要的纂修過程,基本釐清《四庫全書》書前提要利用提要分纂稿、《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四庫全書薈要》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等相關材料,不斷修訂撰寫的複雜過程,同時通過列表分類、比對,仔細辨析書前提要與其他幾種提要在文字內容等方面的異同,以及文淵、文溯、文津三閣《四庫全書》書前提要之間的差異,對於《四庫全書》纂修及提要撰寫過程中的許多問題有所研究和揭示。本書可爲《四庫全書》編纂史、四庫館臣學術思想研究及清代學術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鑑,也可對清乾嘉時期的學術思想、文學批評的研究提供參考。
推薦者
廣陵書社
glsscbs
《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
成都博物館 編
方正之間,文明生髮。全書以“源”“遠”“流”“長”構建脈絡,分爲釋讀萃圖成字之“源”、文以載道之“遠”、福澤廣佈之“流”、文脈綿延之“長”四個章節,從鐫刻歷史“骨相”的殷商卜骨,談到筆書民族氣韻的淋漓翰墨,在講述漢字的演變歷程中,讓讀者深刻了解漢字在促進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維繫多民族融合發展歷史的重要作用,深入理解漢字與中華文明之間的關係並體悟“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標識”這一核心概念。
推薦者
巴蜀書社
Bsss1983
《民國時期武漢大學講義續編》
(全三十六冊)
周榮 塗上飆 主編
本書收錄未刊民國時期武漢大學講義125種,涉及哲學、法學、經濟學、教育學、語言文字學、文學、歷史學等人文學科門類。主要作者有譚戒甫、範壽康、周鯁生、李劍農、劉秉麟、周貞亮、遊國恩、劉永濟、程千帆、雷海宗、吳其昌、劉賾、朱東潤、張西堂等。全書按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排序,共36冊。另附總序概括學術源流,作者小傳撮述生平、治學概況。力圖客觀真實地再現當時特定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下,各學科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主張,具有獨特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
推薦者
崇文書局
chongwenshuju1867
《豫章羅先生文集 李延平先生文集》
(宋)羅從彥 撰 (宋)李侗 撰 李彬 點校
羅從彥師承二程高弟楊時,求喜怒哀樂未發之中;李侗於理一分殊中尤重分殊,均對朱子思想發生很大影響。羅豫章、李延平文集合刊出版,宋儒“道南一脈”(二程—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脈絡更爲清晰明白,意義重大。
《豫章羅先生文集》收錄羅從彥最重要的著作《遵堯錄》並語錄、詩文。此次整理,以今各本祖本元至正豫章書院本爲底本,通校元至正刻明成化張泰修補印本、成化馮孜本,參校明正德姜文魁本、嘉靖謝鸞本、萬曆嶽徐李本、元季恭本、清康熙正誼堂本、乾隆黃植京本,並他校相關文獻。
《李延平先生文集》收錄《延平答問》正、後、補錄並詩文。朱子受業李侗,書札往來問答,朱子輯成延平答問,朱子門人又編後錄,明弘治周木再編補錄。此次整理,以體例謹嚴簡潔的清康熙正誼堂本爲底本,通校明正德李習本、明萬曆熊尚文本、清順治李孔文本、朝鮮重刊李習本,參校寶誥堂本,並他校相關文獻。
推薦者
福建人民出版社
fujianrenminshe
《談箋話譜》
黎曉宏 著
這是一部關於中國箋紙的百科全書。箋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用於書寫詩詞、來往信件的特殊紙張,因紙上具有文人意趣的筆墨或者非常個性化的圖案線條與書法作品而爲士人所看重。本書分爲紙的歷史、箋紙歷史、箋紙類型和箋紙集萃四個部分,彙集了2000多幅精美箋紙插圖,詳細描述了中國箋紙的創始、形成、發展的歷史和箋紙類別,並以箋譜作爲切入點,深入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風雅生活,解讀傳世書畫、名人信札隱藏的趣聞逸事與歷史細節。本書圖文並茂,令人賞心悅目,堪稱藝術精品佳作。
推薦者
北京出版社
dajiaxiaoshu
《新編中國中醫古籍總目》
(全二冊)
李鴻濤 主編
《新編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爲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開展全國中醫古籍資源普查與書目編撰工作的標誌性成果。本書全面覆蓋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新增收集231家公藏圖書機構(包含市級縣級圖書館、博物館、醫院及醫藥院校圖書館)的書目信息2.6萬條,是中醫古籍檢索和利用的重要工具書,是中醫文獻研究和學術發掘的重要資料和線索。通過調研全國356家中醫古籍藏書單位的中醫古籍,按照最新《中醫古籍分類標準》和《中醫古典目錄學概論》中的古籍著錄規範,對全國中醫古籍款目進行了著錄和組織。《新編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的款目組織體系展示了中醫古籍文獻的傳承發展和分類佈局,揭示了中醫學術與學科發展規律,爲中醫古籍文獻的保護整理,乃至書籍史、醫學史研究,提供了目錄學儲備和支撐。在當前全國中醫古籍保護、整理與研究工作有序開展之計,《新編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不僅爲廣大中醫古籍文獻工作者開展版本目錄研究和文獻整理提供了必備的檢索工具,也爲全國中醫古籍收藏單位館際交流,以及中醫古籍的普查、發掘、保護與利用提供了分類和著錄的標準化規範。
推薦者
中醫古籍出版社
zygjcbs
《金石善拓聚珍·吳大澂考釋簠齋藏古陶文字》
唐存才 編著
《吳大澂考釋簠齋藏古陶文字》底本爲國家圖書館藏陶文善本古籍,一函五冊,吳昌碩題簽,羅振玉署題,陳介祺、吳大澂、蔣氏密韻樓、陳景陶、國家圖書館遞藏,共收陳介祺藏陶文拓片428枚,以戰國齊國陶文爲主,亦有晚至魏晉甚至更晚者,另有個別非文字的文飾。大部分拓片都有吳大澂用細篆書寫的考釋文字,偶有陳介祺題跋,考釋精到,篆書精妙,對於書法藝術研究極具價值。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篆刻家唐存才先生對上述內容中作了釋文,便於讀者對古代篆文的理解。
此書爲中國國家圖書館參與的“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研究成果之一,書中收錄的裘錫圭先生《我對古陶文發現一百五十週年的感想》,童衍方、劉釗先生的序言和唐存才先生《三代古陶,人文臻萃》等文章具有極高的古文字研究價值。該書內容流傳有緒,見證晚清古陶拓片的收藏與研究脈絡,是相關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
推薦者
西泠印社出版社
xlyscbs
《盧文弨批校本儀禮註疏》
(全四冊)
(清)盧文弨 批校
《盧文弨批校本儀禮註疏》十七卷,以上海圖書館藏盧文弨批校本《儀禮註疏》爲底本進行影印,全綵印刷。此本爲盧文弨手批原本,有清黃彭年、黃嗣東跋。
該書所載盧文弨批校,是盧文弨校勘《儀禮註疏》的主要成果,也是其《儀禮註疏詳校》的基礎。批校本中又有不少校語與《詳校》相異。
盧文弨的校勘,對其後的阮元等諸家刻本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此次影印是對這個批校本的首次披露。
推薦者
浙江大學出版社
zupress
《武漢大學圖書館藏三朝〈明實錄〉》
(全五十冊)
董有明 主編 黃鵬 周榮 副主編
武漢大學圖書館所藏明武宗、世宗、穆宗三朝實錄是國立北平圖書館藏本(通行版本)、抱經樓藏本及廣方言館藏本這三大版本系列之外,數量較大、價值較高的《明實錄》散藏本,均爲抄本,總體上保存較好,卷數較多。其中,《武宗實錄》五函三十一冊,存卷一至一百六十四,共一百六十四卷;《世宗實錄》十函六十冊,存卷二十二至二百五十六、三百七至三百十八、三百二十一至五百六十六,共四百九十三卷;《穆宗實錄》二函十六冊,存卷一至三十六、五十二至七十,共五十五卷。均爲首次影印。
民國時期中研院史語所在校勘《明實錄》時,非常重視武大圖書館藏《穆宗實錄》。現在通行的影印本,只列武漢大學圖書館《穆宗實錄》卷一至十三爲其校本,世人亦多以爲館內只藏有明抄本《穆宗實錄》,而不知尚有武宗和世宗二朝實錄,導致這批珍貴史料未受到學界瞭解和研究。
從內容看,武大圖書館藏三朝《明實錄》可校正《明實錄》通行版本的不少訛誤,在某些部分的版本價值更高,甚至可補充其他版本缺失的內容,史料價值突出。本書影印出版,將大力推動明史研究及古籍整理相關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推薦者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bbtpressbook
《萬曆名家尺牘》
王啓元 整理
晚明萬曆朝以降,文壇、思想界風氣開始活躍起來,涌現了一大批明清史上重要的士大夫。他們又與晚明政壇激烈的黨爭相融合,展示出晚明時代獨特的士大夫社會生活。
本書主要以萬曆五年丁科的江南進士羣體爲代表,這一批士大夫是拉開晚明時代帷幕的一代,其中政治、文學成就均明顯高過萬曆二年甲戌科。本書選取此科中突出人物及其周邊的交遊代表,譬如狀元沈懋學、會元馮夢禎,及沈思孝、陸可教、虞淳熙、瞿汝稷等士大夫。這些士大夫與精英團體,代表近世中國江南士大夫最有活力的代表,在百餘年間的晚明時代,各自都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值得在學界得到更高的關注度。
推薦者
上海人民出版社
spph_spph
《壬寅消夏錄》
(全三冊)
(清)端方 繆荃孫 纂輯 魏小虎 點校
《壬寅消夏錄》是清末重臣兼收藏家端方(1861-1911)的書畫藏品目錄。共四十卷,全書內容詳贍,卷一記錄晉唐書畫,卷二至卷七記錄五代宋書畫,卷八至卷十四記錄元代書畫,卷十五至卷二十三記錄明代書畫,卷二十四至卷四十記錄清代書畫,期內容對於考訂流傳、鑑賞作品、文獻輯佚,均具有重要的價值。此次《壬寅消夏錄》整理,以續修四庫本爲底本,以上海圖書館藏《壬寅消夏錄殘稿》一部十冊作爲校本及補充本。上海圖書館藏本中保留了二十八篇卷前目錄,恰可與續修本互補,復原出完整的四十卷目錄。它著錄的藏品中也有百餘件不見於續修本,有助於使後人瞭解匋齋藏品的全貌和編者取捨的標準。本次整理依據復原後的卷前目錄,將兩部稿本的內容重新拼綴複合,盡力恢復爲刪減之前的面貌。在點校整理的基礎上,整理者還編制了人名作品名綜合索引,使研究者更加有效使用此書。
推薦者
上海書畫出版社
shanghaishuhua1960
《〈十王經〉信仰:經本成變、圖畫像雕與東亞葬俗》
(全三冊)
張總 著
全書以詳述中古時期《十王經》文圖的出現與經本演變發展爲核心,同時介紹中國各地與十王信仰相關的窟像寺殿雕繪,介紹十王信仰下的齋事踐行與追福法會,討論十王信仰由中國東傳影響日本與朝鮮半島,簡述在近古及現代的各種藝術表達和宗教儀式中呈現的十王信仰,是十王信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對敦煌與各地發現和傳世的《十王經》經本詳加綴合、整理,梳理其版本及流傳脈絡;還實地考察、研究十王龕像和絹紙壁畫,闡明地藏菩薩、十殿冥王信仰習俗之生成流變,說明十齋日喪葬習俗是以佛教觀念與儒家思想爲核心、融匯中外文化相關具體內涵而形成的,流行於中國以至東亞地區。該書包含900幅彩色插圖,有助於讀者瞭解古今喪祭儀式與生死修福習俗的產生與演變。
推薦者
上海書店出版社
sbph_shsdsj
《文選新讀》
杜志強 編著
“中國古代文學名著鑑賞”以“迴歸元典”“文本細讀”爲基本思想,對中國傳統經典進行現代解讀,着重闡發其思想內核及當代意義,兼具學術研究之嚴謹精良與文化元典普及之簡明通俗。本叢書第一輯計劃推出5部,分別爲《詩經新讀》《楚辭新讀》《韓非子新讀》《玉臺新詠新讀》《文選新讀》。
《昭明文選》又稱《文選》,收錄自周代至南朝梁的詩文700餘篇,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文學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文選》選材嚴謹、注重詞藻,所選的大多是典雅之作,在古代被視爲文學的教科書。
《文選新讀》由杜志強教授編著,該書選擇《文選》原文的精華內容近100則,分別予以簡注、翻譯與品鑑,力求原文選擇精當、註釋簡明扼要,翻譯準確曉暢,品讀精要深入,以使讀者通過本書能夠深入瞭解《文選》的文學與文化價值。
推薦者
上海辭書出版社
shanghaicishu
《法國亞洲學會圖書館沙畹文庫漢籍善本圖目》
法國亞洲學會 中國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編
陳正宏 [法]賈珞琳 [法]馬頌仁 主編
2024年是中法建交六十週年,也是中法文化旅遊年。經過細緻擇選、鑑定、編目而成的這部書,是復旦大學古籍所與法國亞洲學會合作項目正式出版的第一項成果,爲國際學界利用沙畹文庫的珍貴資料作出了獨特貢獻。
本書收錄的148種漢籍善本涵蓋了經、史、子、集、叢五部,與沙畹文庫所藏中國、日本、越南本漢籍均有,宋刻、明刻、清刻俱備的特色相配合,爲研究這位漢學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資料,對漢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編者採用每一書均附書影的圖目形式展示漢籍,使得相關信息更直觀易懂。本書爲中法雙語圖書,不僅對各本進行中法雙語著錄,還附有中法文索引,爲法語人士通過古籍瞭解沙畹這位學術大家提供了幫助,也爲漢籍術語的法語翻譯提供了參考。這將有助於以學術的方式推進漢籍在世界圖書史中地位的確立,促進中法學術交流。總之,本書既是一部查檢沙畹文庫漢籍善本的工具書,也是一部專業學者研究漢籍版本的參考書,還是一部能夠吸引讀者瞭解歐洲漢學的學術著作。
推薦者
中西書局
zhongxibook
《中國古代小說的精神世界》
李明軍 著
本書選擇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小說名作如《搜神記》《世說新語》《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聊齋志異》《紅樓夢》《儒林外史》等,闡釋其藝術成就和文化內涵,並從不同的視角,探討其對今人的啓示。 這些古代小說名作描繪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成功營造了一個個小說世界,真實、形象而深刻地折射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作爲人生理想的最佳載體,小說編著者將自己的人生夢幻和思考感悟通過小說這一虛擬世界加以形象展示。
推薦者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sjtupress
《上海圖書館藏稀見姓氏家譜叢刊. 第二輯》
(全五十六冊)
上海圖書館 編
稀見姓氏的家譜對歷史學、姓氏學、人口學、民族學等學術研究具有特殊的歷史文獻價值。爲使這份珍貴的文獻數據得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茲由上海圖書館相關專家,從館藏五百餘種稀見姓氏種家譜中遴選出一批精品或孤品,經整理將以《上海圖書館藏稀見姓氏家譜叢刊》形式分輯出版。本輯即爲該叢刊之第二輯,其中包括《[蕪湖]濮氏支譜》《[濰坊]濰縣蒯氏族譜》《[蘇州]欽氏世系考》《[麗水]東魯端木氏小宗家譜》《[廣靈]仝氏增修族譜》《[鄞州]鄞東陶公山忻氏支譜》《[吳江]迮氏家乘前集》《[紹興]茹氏家譜》《[紹興]會稽酈氏宗譜》《[餘姚]諸氏宗譜》《[滕州]滕縣生氏族譜》《[湖州]吳興鈕氏西支家譜》《[蘇州]吳中貝氏家譜》《[遂川]上官氏族譜》《[涇縣]涇川后氏宗譜》《[無錫]錫山過氏宗譜》《[興化]戎氏重修宗譜》《[常州]芮氏宗譜》《[鎮江]鑾村於氏重修族譜》《[無錫]前澗浦氏宗譜》《[嵊州]厚山竺氏宗譜》等23種,共分56冊全文影印出版。
推薦者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shkjwx
《七至十三世紀漢藏與多民族文明關係史》
(全二冊)
謝繼勝 王瑞雷 主編
本書構築漢藏及多民族共創中華文明史的文明史觀,提出“漢藏文明”概念,利用西藏自治區及全國其他各省區留存的佛教文物資料將漢藏文明交流與發展的歷史觀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闡釋“漢藏文明”是漢藏民族在長期的文化交往中自然形成的客觀事實。本書提出的“漢藏與多民族文明交流”是指在漢藏文明交流的基礎上輻射出的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文明特質、具有可辨識特徵的物質文明史,而僅非“漢”與“藏”或諸相關民族各自的文明史。全書以漢藏早期文明交流爲起始,在大的歷史及地域文化背景之下,梳理七至十三世紀唐、宋、吐蕃、遼、回鶻、西夏、南詔大理等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史實,建構具有學理邏輯的漢藏多民族共創中華文明的歷史敘述與文明史觀。
推薦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
shanghaigu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