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微生物染料開發與纖維應用」」 奪2021年愛迪生獎銀獎
工研院「微生物染料開發與纖維應用」,勇奪愛迪生獎銀獎榮譽。(工研院提供/羅浚濱新竹傳真)
工研院「微生物染料-MatabColor」技術,可產出多種原色微生物染料。(工研院提供/羅浚濱新竹傳真)
細菌可以生產染料?工研院研發的「微生物染料-MatabColor」,以改質的大腸桿菌,將代謝物製成染料後,應用在染色織品,這項具備環保、無毒、環境相容性高的「微生物染料開發與纖維應用」,將爲紡織產業鏈帶來革命性的突破,更勇奪2021年愛迪生獎銀獎。
工研院材化所組長唐靜雯說,在紡織業中大菁靛藍、胭脂紅是常見的動植物染料,但生產耗時及品質不穩定等因素,無法滿足量產需求,而微生物染料屬於創新領域,工研院確認研發方向後,將專攻生物化工、紡織工程技術的兩個團隊,整併成微生物染料團隊。
微生物染料團隊選定具有大量研究基礎,且生長速度快的大腸桿菌作爲主要菌株,經過5年的努力,終於研發出產業革命性的「微生物染料─MatabColor」生產技術。
唐靜雯指團隊研發的技術,成功賦予大腸桿菌菌株顯色能力,產出多種原色染料,並可藉由混搭三原色方式,進一步變化出數十種顏色,目前藍色染料、棕色染料已進入試量產。
工研院團隊同時研發出品質穩定的微生物染料生產製程技術,更開發出染色助劑及纖維表面改質技術,在棉、尼龍紡織品的色牢度、飽合度及色深度呈現上,已可媲美化學染料,突破過往生質染料的瓶頸。
唐靜雯特別指出,目前化學染料無黑色染料,紡織產業需要用高濃度三原色混合調配方能產出,消耗的資源較其他顏色大,染整製程也會產生更多廢水,而團隊已開發出單一黑色微生物染料,具備低碳、安全無毒等特性。
唐靜雯相信這將可協助國內紡織產業超前部署,建立MIT綠色供應鏈,使跨域整合紡織工程、生物化工、化學品產業成爲突破性的新興商業模式,藍海前景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