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迎接數位貨幣風潮的挑戰

工商社論

疫情對於人類的影響堪稱全面性,即使疫苗在新的年度裡陸續施打,後疫情時代的生活模式,也將明顯迥異於過往。數位貨幣的廣泛運用即爲一例,消費面上,紙鈔的使用明顯受各式的電子支付工具取而代之,發行面上,從上層的銀行間市場下層交易市場,都看的到各國央行的介入和努力。投資部分,曾遭到各國圍堵的比特幣鹹魚翻生,各交易所的每枚成交價達數萬美元不稀奇,花旗銀行分析師甚至預測,年底前價格可突破30萬美元大關

受到數位貨幣浪潮衝擊的過程中,毫無疑問的,以中央銀行爲主的金融體系,是受影響最大最直接的一羣。受過傳統金融學養嚴謹訓練的人們,對數位貨幣的發展多相當抗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出身聯準會(Fed)的新任美國財長葉倫日前火力全開,痛批比特幣的不是,葉倫認爲,這種貨幣會常運用於非法交易行爲,使用上缺乏效率又耗費能源,而把它當作投資的標的投資人還可能因其高度投機而遭逢損失。

不只葉倫如此,各國央行負責人對比特幣也多持負向看法。其原因不難理解,他們一方面對長期擁有的獨一無二貨幣主導權受到挑戰感到恐懼,二來擔心所主持的金融體系運作因此崩壞瓦解,既要維護既有權力又想維持系統穩定,即使勢不可擋,至多也只能同意把視其爲一種可以交易的商品,不能接受其分享並擁有貨幣的定位。

但以葉倫爲主的金融家們,對比特幣所提出的批評,卻似是而非。以地下金融交易來說,比特幣的交易確實具有高隱匿性,讓需要維護交易隱私者相當歡迎,可非法交易行爲中外皆然由來已久,廣泛使用着鑽石骨董珠寶爲貨幣之外的交易工具,新興起的數位貨幣,充其量只是新的選項之一而已。而比特幣只是一串密碼並非實體貨幣,出現以來,都是透過網路進行交易,如果效率是指快速並能安全的完成交易行爲,其效率之高不在話下。

至於比特幣因價格衝高而染上的投機色彩,主要的原因,難道不是Fed長期採行的量化寬鬆(QE)政策,釋出過多的資金要尋找出路,才讓愈來愈多投資者看上比特幣的投資價值所出現的結果嗎?

其實以比特幣爲主的數位貨幣出現並蓬勃發展,所凸顯目前金融體系運行的缺失,更值得央行的正視。因爲各國央行競相採取QE,幾乎無限量的發行貨幣,而比特幣一開始的設計,就有總量上的限制,傾所有礦工之力最終也只能找到2,100萬枚,相對於各國央行「看錢不是錢」,比特幣卻成爲一種「有價值的限量貨幣」,電動車大廠特斯拉購入價值15億美元比特幣,並表示考慮開放以比特幣購買車輛時,比特幣已不只是種投資商品,還具有了「彼可取而代之」準貨幣的意義。

數位貨幣的發展趨勢,已非主管機關動用道德勸說可以阻絕,面對市場要懂得謙卑,各國央行於是調整方向,決定自行研發數位貨幣,葉倫即強調:「由各國央行所發行的數位貨幣,纔是有保障的數位貨幣(CBDC)。」臺灣央行跟上這股潮流,也進行與民間合作的雙層架構研究,2020年9月底開始進入深水區,啓動通用型的CBDC試驗計劃。相較於經過市場淬鍊出現的數位貨幣,CBDC無須跌跌撞撞,但這種由上而下制定而出的數位貨幣,一旦使用,更有絕不能出現任何閃失的壓力,我們提出以下幾點觀察,作爲臺灣官方版數位貨幣的參考:

首先,推動的時間宜早不宜晚。根據央行2020年底的預期,CBDC的上路時間快則四到六年,慢則七到十年,看似準備時間還算充裕,但這是從技術與環境面的觀察,如果從貨幣控制權的角度來看,歐洲央行(ECB)研究認爲,哪一個央行搶先發行了數位貨幣,就可擁有先發制人的優勢;德意志銀行也提出警告說,如果歐洲的發行速度落後,歐洲企業將被迫使用他國的CBDC。而目前對於CBDC發行最積極的當屬中國人民銀行,陸續在深圳、蘇州、雄安等各地進行區域的發行試驗,臺灣起步明顯落後,時間方面的壓力自然更高於歐洲各國

其次,虛擬貨幣既非實體貨幣,而是記錄在網路上,利用各式載具協助交易的進行,一旦出現非預期技術問題,導致交易或紀錄的內容出現改變時,對任何個人、企業乃至整體經濟體系都會是空前浩劫。因此,所有紀錄的備份留存與備援系統的建置,必須是推動過程重要的環節,而個別的個人與企業,也要養成經常性的檢查與備份不可竄改紀錄的習慣,以防萬一。

個人使用上的另一個問題是,目前透過現金交易與電子支付最大的不同在於,交易行爲具有不可追蹤的特性,而當CBDC開始可以和現金一樣廣泛流通時,也就意味着,使用者將毫無隱私可言,如果給予央行和銀行的權力不加以控制,他將可以掌握每人每天食衣住行的任何細節,因此,要如何兼顧金融科技的發展和個人隱私的維護,甚至同意讓不願意使用CBDC者,仍可以保持現在的使用方式等多元選擇,也需要一併的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