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令一刀切無助防疫戰爭 政府幹預反使經濟脆弱
1776年,美國發表了獨立宣言,雖然當時美國正和英國打仗,但美國依然保持着和英國的間接貿易。
爲什麼美國人要這樣做?因爲戰爭需要資源,沒有資源,就沒辦法打仗。如同一滴汽油都沒有的坦克,這輛坦克對戰爭而言幾乎沒什麼作用。
同樣地,防疫也需要物資,例如口罩,防護服,藥物,儀器等等,但這些東西要出現,都需要藉由「實際的」生產。物資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各國的央行也印不出來。
工廠要生產物資就需要工人,機器,水電,原材料等等,但工人上班要解決運輸工具、吃飯等等問題,而原材料也要其他的工廠製造和物流運輸等等。
換一種說法,要有效防疫,就必然保持自由市場有效運作,當自由市場在政府的管制下失效,防疫就只會變成一場災難。
裝備不足、藥物不足、儀器不足,醫護人員成了一個個赤手空拳去和病毒坦克作戰的士兵,死傷嚴重是必然的,病人被病毒殺死的機會也更高。
很多人會想,只要由政府統一管制生產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這方法有效,當年蘇聯就不會解體了,委內瑞拉也不會像現在一樣成爲災難。人類歷史有多次紀錄,這種直接管制生產的結果,都是災難一場。
臺灣到現在依然有許多人把政府當救世主來拜,這些人覺得自己不是左派,但他們的言行和歐美左派簡直是同一個模子出來的東西,因此他們也特別喜歡引用歐美左派的書籍和研究。
但現實的經濟學規律就是如此,即便是最聰明的政府人,也無法完全理解整個防疫物資的生產結構。
奧派經濟學經常強調「生產結構」和「企業家精神」,就是因爲這些東西太過複雜,每個市場人都只能掌握一部份訊息,所以時時刻刻都需要信息反饋和生產結構變動。
而政府的管制和干預,往往只是基於政府人的個人利益和訊息,對生產結構和企業家精神根本毫無幫助,反而還往往破壞信號的反饋,以及生產結構的變動,使問題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大。最後小問題變大問題,再變成一場災難。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歐美的「反哄擡物價法」。有很多左派經濟學家大力支持這個法例,因爲他們認爲由政府分配更好,當然自由市場派的學者全力反對,正如紐約州長科莫說,就連他也得要高價買口罩纔有得分配,不給人們漲價,大家就只能分配空氣。
術業各有專攻,病毒專家、流行病專家和經濟學家各有其專業領域。
一流的將軍,卻沒有一套物流體系保障,那必然打不了勝仗。假如沒汽油、沒糧食、沒彈藥、沒醫療物資、沒零件等等,戰爭不用開打都註定失敗。
同樣,倘若防疫戰爭沒有自由市場來保證物資供應,也會出現災難。現在各國政府一刀切的限制法令,只留給了自由市場有限的發揮空間,但這空間太窄,並不足以支撐大局。
這一次勢必會比2008年更嚴重,美國上星期新的失業人數,已經達到了330萬,而這禮拜更上升至665萬,兩星期合計共995萬人失業。
2008年危機時,花了25個月才累積8百80萬人失業,這次只有了14天就超越了以往的紀錄,這是一個非常嚴重而危險的信號。
當經濟因爲政府幹預而變得更加脆弱,防疫所需的資源也會減少,防疫的能力也必然下跌。
天下烏鴉一般黑,大家不能記吃不記打。現在天天自信,下一次只會再吃悶棍。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