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富裕稅」喊停 最大受益者就是仇富的歐蘭德

法國總統歐蘭德的富裕稅雷聲大雨點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下同)

記者顏賽芬綜合報導

現任法國總統歐蘭德2012年角逐大位時,毫無畏懼地喊出「我不喜歡有錢人」,最受矚目的政見之一便是將抽75%的「富裕稅」。當時因「佔領華爾街」而起的仇富情緒正在全球延燒,主打「劫富濟貧」的歐蘭德趁勢上位,但富裕稅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在今年2月1日正式廢除,國債並未因此而消減,反而傷了國際形象,此政策最大的受益者恐怕是歐蘭德本人。

歐蘭德最初的「富裕稅」政策是針對年收入超過100萬歐元(約新臺幣3339萬元)的「個人」徵收75%的稅;然而,正式落實時,憲法法庭以「任何高於66%(法國現在的最高稅率)的稅率皆被視爲沒收性的行爲」爲由駁回,後來轉爲向僱主徵稅,只要企業中有年薪超過百萬歐元的僱員,就必須代繳50%的稅,並增列幾項社會支出,總比例達到歐蘭德當初承諾的75%,且只維持2年(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

徵收富裕稅真能解決法國經濟問題嗎?根據法國財政部公佈數字發現,2年之間只徵得4.2億歐元(約新臺幣140億元),對比856億歐元的財政赤字,改善效果相當有限。

實際改善效果有限,法國卻因此賠掉不少無形成本。當時有不少知名的富豪成「稅收流亡者」,紛紛出走鄰國避稅,LVMH集團董座首富阿諾(Bernard Arnault)入籍比利時,法國萊雅集團(L'Oreal)總裁艾剛(Jean-Paul Agon)開砲,認爲此政策將導致「頂尖人才不肯來法國」,職業足球隊揚言罷踢……種種高調反彈聲浪重創法國國際經濟形象。

法國經濟形勢觀察所研究員分析,「這個稅其實很好規避,現實中幾乎影響不到任何人,但給許多外國人印象是:在法國,人人都要將薪水的75%拿去繳稅。」政策實施過程諸多變動也讓跨國企業經營者產生不信任感,導致法國的國際競爭力受損。

當時英國首相卡麥隆在國際場合公開稱揶揄,「若法國富人來英國避稅,我們將鋪上紅毯歡迎。」成爲此政策最知名的評論。到頭來,富人走了、財政赤字還在,「富裕稅」的直接受益者大概非乘勢而起的歐蘭德莫屬。

►►►要聞+趣聞,鎖定《ET即時》粉絲團就對了!

▼歐蘭德2012年挾着國際間的仇富情緒,當選成爲法國第2位「左派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