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張春旺:孫中山爲何稱“華僑爲革命之母”?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電 題:孫中山爲何稱“華僑爲革命之母”?
——專訪溫州大學研究員、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原所長張春旺
中新社記者 門睿
2025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100週年。孫中山一生致力於追求民族復興,在其革命生涯中,華僑羣體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曾題詞:“華僑爲革命之母。”孫中山先生爲何有此論斷?遠在海外的華僑爲何大力支持中國近代革命?溫州大學研究員、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原所長張春旺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得到了華僑怎樣的支持?
張春旺:華僑從資金、組織、宣傳、人力等多方面爲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提供了重要支持。
孫中山先生髮動革命時,華僑踊躍捐款,許多華僑富商如張振勳、陳楚楠、張永福等慷慨解囊。海外華僑捐款成爲孫中山先生革命經費的主要來源,孫中山曾孫孫國雄曾說,如果沒有海外僑胞資助,就沒有辛亥革命的成功。此外,孫中山還發行了各種革命債券,承諾革命成功後給予本息償還,許多華僑不顧風險大量購買,爲革命籌集了大量資金。
華僑還在海外建立、參與了諸多革命團體。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首批成員20多人都是華僑。到1905年,興中會會員中華僑逾七成。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凡華僑所到之地,幾莫不有同盟會員之足跡”。
華僑也是革命思想的啓蒙者、傳播者,他們創辦報刊、印刷書籍、開設閱書報社、組織集會演講、街頭演出等活動,講述中國面臨的危機和革命的必要性,激發了華僑的愛國熱情和革命意識。華僑在海外創辦報刊,如《圖南日報》《中興日報》《華暹新報》等,積極宣傳民主革命思想,與保皇派展開論戰,揭露清政府的腐敗和專制,爲革命事業贏得廣泛支持和關注。
此外,許多華僑青年毅然回國,投身革命武裝鬥爭。他們爲推翻清朝統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廣州黃花崗起義犧牲的86位烈士中,有31位是華僑。
中新社記者:具體而言,華僑如何參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活動?有哪些標誌性人物或故事?
張春旺:在孫中山領導的多次武裝起義、革命活動中,華僑發揮了核心、骨幹、先鋒作用。
興中會成立時,僑商鄧蔭南變賣了在檀香山的農場和商店,所得款項全部捐給興中會,支持了興中會的創立和早期活動;在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反清起義——1895年廣州起義中,華僑籌集資金購買武器彈藥,並組織部分人員回國參加起義,爲起義的籌備和發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1900年惠州起義中,華僑青年組成的隊伍衝鋒在前;在1907年鎮南關起義中,越南華僑爲起義軍運送武器,並擔任翻譯和聯絡員;在1911年黃花崗起義中,華僑不僅出資,還親身參戰;1911年武昌起義後,新加坡華僑組隊回國參戰。
孫中山胞兄孫眉是檀香山僑商,曾資助孫中山求學,使其有機會廣泛接觸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等知識,爲其日後形成革命思想奠定基礎。孫中山創立興中會、策劃武裝起義時,孫眉不遺餘力給予支持,不僅捐出大量金錢,還變賣部分產業,將所得款項交給孫中山作爲革命活動經費。據統計,孫眉爲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捐獻了約70萬美元,在當時是一筆鉅額資金。
林覺民是黃花崗烈士之一,他在得知革命黨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後,毫不猶豫決定回國。1911年,他從日本秘密回到福州,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志士,一同前往廣州參與起義。起義中,林覺民極爲英勇,衝鋒在前。後因受傷被捕,英勇就義,年僅24歲。在起義前,林覺民深知此次行動危險,心中惦念妻子,寫下《與妻書》。這封家書情真意切,表達了對妻子的深情與不捨,也體現了其爲國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堅定革命信念。
中新社記者:華僑在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時,面臨哪些風險?他們是如何克服的?
張春旺:華僑在回國參加起義或在海外宣傳革命時,面臨着犧牲風險。他們有人遭清政府暗殺,有人被當地政府逮捕、驅逐。有些國家對華僑的革命活動加以限制,如限制華僑集會、結社,禁止宣傳革命思想等。
清政府將支持革命的華僑視爲“亂黨”“叛逆”,他們在國內的親屬可能受到牽連,面臨被抓捕,甚至被追殺、抄家等危險。大量捐款支持革命也使一些華僑面臨經濟困境,有僑商的國內產業被查封,甚至傾家蕩產。
面對這些風險,華僑憑革命信念和愛國情懷直面應對。他們在海外建立衆多革命團體和組織,相互支持、保護、協作。在面對威脅和迫害時,華僑通過秘密聯絡、隱蔽活動等方式,繼續革命事業。一些華僑商會以商業名義掩護革命活動,如舊金山致公堂以籌建酒樓名義募款。部分華僑利用自己在住在國的社會關係和影響力,爭取當地進步人士、團體以及國際輿論對中國革命的同情和支持,爲革命活動創造相對有利的環境。
中新社記者:身在海外,華僑羣體爲何支持中國革命?
張春旺:華僑曾目睹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也親身感受到西方國家的先進,早期華僑更是在海外常遭歧視與欺凌。如美國於1882年頒佈《排華法案》,導致華僑在就業、教育等方面受限,生命財產無保障。種種遭遇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弱國無外交,渴望祖國強大。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爲在海外發動保皇運動,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則踊躍宣傳革命思想,華僑羣體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進一步被喚醒,超越了原有的地緣、宗親觀念。特別是革命黨人與保皇黨人在海外進行論戰,革命黨人向華僑闡述革命的必要性和意義,描繪了一個民主、平等、富強的新社會藍圖,使華僑認識到只有通過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引入先進制度和技術,才能救中國,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
中新社記者:如何評價華僑對中國近代革命的影響?
張春旺:華僑對中國近代革命的整體影響深遠而多維,他們以跨地域的組織網絡、國際化的視野格局和敢爲天下先的勇氣,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
在辛亥革命中,華僑羣體發揮了關鍵性作用。若無華僑支持,革命可能將缺少必要的支持。華僑還推動了民主、科學等理念進入中國,促進了當時中國社會思想解放,事實上帶來了現代性啓蒙,不僅爲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也影響了後續中國社會變革。特別是五四運動前後,華僑和留學生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轉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再如,華僑參與中國革命活動開創了近代海外力量參與中國國內變革的先例,形成跨國動員,激勵了後來的華僑愛國活動。五四運動時期,海外華僑參與抗議巴黎和會出賣中國利益。抗日戰爭時期,華僑不遺餘力支援中國抗戰等。
此外,華僑在海外的宣傳和活動,也讓世界更多地瞭解中國革命,爭取到了國際社會對革命的一定同情和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