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華府談兩岸 柯文哲提「5個互相」
文/中評社
正在華府訪問的臺北市長柯文哲20日談到兩岸關係時,提出了「互相認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妥協」。他呼籲兩岸重啓對話、重建信任,並回應中評社記者提問稱,關鍵在於保持開放和友善的態度。他還指「親美友中」應是臺灣的基本戰略。
柯文哲20日上午在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發表他訪美期間唯一的公開演講。演講部分,柯文哲主要從他外科醫生出身的體會和經驗出發,談他參政理政的理念,坦承務實是他的一大特點,其間也主動提到兩岸關係。在回答聽衆問題部分,更專注於兩岸關係,5個問題有4個與兩岸關係直接相關。
在演講中,柯文哲把臺北與上海的「雙城論壇」依然存在作爲他的執政成績之一。他稱這是目前兩岸僅存的官方溝通管道,並認爲這與他處理兩岸關係的「五個互相」主張有關:互相認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妥協。他說,兩岸之間就是要互相認識、理解,互相尊重、合作,最終雙方總是需要互相妥協,才能讓事情繼續下去。「這是我對兩岸關係的態度」。
「與小國打交道要仁慈,與大國打交道要聰明(wise)。」柯文哲說道,「不管中國做什麼,臺灣必須聰明···從以色列學來的經驗是,除了聰明,還要強勁。」
在答問部分,主持人、傳統基金會亞洲項目主任羅曼問:每位臺灣領導人都要面對北京說「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你掌權,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柯文哲直言,今天兩岸之間最大的問題是,雙方已經沒有互信。他指出,國民黨的「九二共識」講的是「一中各表」,實際上也沒有被只講一中的大陸所接受;民進黨和蔡英文講維持現狀,但問題是,北京政府看到的卻是「去中國化」、「去蔣化」,他們還是很不高興。所以不管國民黨還是民進黨,現在跟大陸沒法對話。
柯文哲表示,兩岸之間是有障礙、有不同,所以他提出「五個互相」,就是在兩岸關係的態度上,主張即便有爭執、有障礙,不要完全斷掉雙方溝通。
柯文哲進一步指出,世界上很難找到第二個像兩岸這樣的例子--經濟上如此緊密,政治上卻如此敵意。臺灣目前有38萬大陸配偶,臺灣200萬人生活在大陸,去年臺灣對陸貿易出超850億美元。這種狀況下,如果雙方互相仇視,對兩岸不是好事。
「我一直反對用仇恨當做政治動力,用對立當做政治手段。」柯文哲強調,「在兩岸關係上,開始對話,重新建立互信,這纔是第一步。」
中評社記者問:過去兩年,兩岸官方溝通完全停頓,你有「雙城論壇」是因爲你做了「兩岸一家親」的表態。隨着臺灣大選到來,如果兩岸要像你說的重啓對話、重建信任,你給候選人的建議是什麼?如果你也參選,在這方面會有什麼論述?
柯文哲再度指出,過去兩年兩岸關係陷入僵局,是因爲雙方這個階段沒有互信。如果反省,重回2016年,有什麼方法可以不走到今天這種局面?柯文哲解釋,當時他講「兩岸一家親」是因爲這是一種態度:我先表達我是友善的、開放的,我們可以談。當然我知道我們之間有許多困難,但我願意跟你談。
柯文哲又拿以色列爲例,指十字軍東征已經700多年,基督徒與回教徒的問題,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的問題遠未解決。他說,我們不要幻想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所有問題,但作爲醫生,我有個信念,我們對病人好,病人是否一定對我們好?不一定,但99.5%會,我們不要爲了那0.5%而放棄99.5%。開放和友善的態度是第一步,只有透過交流纔會有信任;當彼此沒有信任時,講什麼都沒有用。
那麼兩岸之間建立信任後應談什麼?柯文哲舉當年服貿協定遭「太陽花」阻擋爲例,反問爲何當初不先從貨貿協定開始?有人批評這是把財團和政黨利益放第一位,他認爲「太陽花」反對的是兩岸貿易利益被少數買辦把持。他說,臺灣政治人物應當把人民福祉放在第一位,其實很多問題可以避免。
關於臺灣在美中大國角力中如何自處,柯文哲補充說明,臺灣要小心,美中對抗是一個局面,臺灣想的應當是如何生存,而不是想拿這個作爲槓桿;臺灣要剋制,要把人民福祉作爲最優先考量,而不是政黨考量如何將美中對抗做槓桿。他強調,「親美(日)友中」是臺灣最適當的基本戰略,臺灣在態度上親美,但不要故意把中國當敵人。
包括被問到蔡政府現在緊跟美國,想在臺灣禁用華爲設備時,柯文哲也表示,作爲地方政府,會遵守上面的命令,但他指出,臺灣必須聰明--美中貿易大戰無法避免,美中對抗情勢大概已經形成,在這種情勢下,臺灣如何發現生存之道,是臺灣需要思考的地方。
談到網安問題,柯文哲透露,他出訪美國前,其辦公室負責行程安排的人電腦被駭客侵入。如此精準,他認爲,駭客可能不一定是外來的,有時就是「內賊」所爲。
中評社記者注意到,在這場用英文演講、用中文答問的演講會上,柯文哲自己談到兩岸關係時,多數是使用「中國大陸」或「大陸」的字眼,直呼中國的狀況不多,只是現場翻譯官全部將之翻譯爲「臺灣和中國」。
這場一個小時的演講會有大約130人報名參加,但因爲主辦方安排的演講廳只能容納50多人,另有70多人被安排在隔壁的大廳看現場直播。(文/中評社)